硕士论文网第2021-07-0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绿色建筑论文文章《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建筑水评价体系构建》,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共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等七大评价指标体系[41],依建筑类型的不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约占绿色建筑评价总分的 25%-20%。其中与海绵城市密切相关的有关雨洪控制利用设施建设的内容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有所提及。在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的评价指标包括:减少地表径流及雨水资源及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等相关指标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雨洪管理的重视,但对于加强城市雨洪控制管理和基于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仍有不足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腾飞,我国即将进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而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能源危机等。建筑业在我国经济腾飞的岁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却高达全社会总能耗的近四成,其中水的消耗量占比12%、与能源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达 30%,而相对与灰色建筑更加环保的绿色建筑而言,在未来必然会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出: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2]、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有效减少污染,使人们在建筑中的工作及生活更加舒适和高效,同时能够更加贴近自然,与之和谐同在[3]。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使国内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群体日益壮大,绿色建筑这个理念也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十三五”时期,国家进行科技计划改革,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研发专项,中央财政针对这些项目已经累计投入约 13.5 亿元人民币,自从 2016-2017 年合计启动绿色建筑相关项目共 42 个,约合 10 亿元人民币已从国务院分配拨款,截至 2018年已经启动剩余的 18 个相关项目[4]。绿色建筑评价要求及标准也随着绿色建筑推广力度的增大中进一步增强,虽然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在节约能源及资源、改善生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以及其他水相关问题,如果放任其不管,将来我国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水资源供应问题[5]。我国的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决定了我国在未来将会面临:暴雨洪水灾害多发、洪峰洪量出现加大趋势、热岛效应加重等问题,导致每年 6-8 月成为城市内涝多发时期。面对诸多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相应而生,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气候变化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为严峻的水资源供应问题找到了一些出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 2014 年住建部明确提出:“雨污分流改造任务应在各地加快展开,有效使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得到提高,大力推行并鼓励采取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海绵型城市建设研究的政策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2001 年,我国出台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这是有关建筑节能环保、低碳减排评价标准的第一部相关政策指南,这也标志着我国对建筑产业节能环保意识的兴起[7]。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事业,于 2006 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这一部国家标准[8]。2019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最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国家标准,代表了我国绿色建筑的最高标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每类指标分为控制项与一般项,而绿色建筑评价等级可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9]。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绿色建筑、不同的建筑类型的评价工作也存在有明显不同[10]。但是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于雨洪控制管理措施的应用这一部分的评分并不严谨,这样不仅忽视了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削弱了绿色建筑在建设雨洪控制管理设施方面的强制性,不利于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
第 2 章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海绵城市评价体系剖析
2.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水评价方面的剖析
如今,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等非常严峻的城市水问题挑战[39]。作为绿色建筑,当城市面临水危机问题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其评价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纵向来看,在整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指标中,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所占权重相对较多,说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还是比较重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问题的。对于绿色建筑关于节能节水的绿色技术应用方面,不同的建筑类型也存在差异。在透水地面设计、节水灌溉、雨水回收技术的应用上,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存在的差异较为明显。由图 2-1 可知,公共建筑的透水地面设计技术的应用率为 94%,要明显高于居住建筑的应用率,这是由于公共建筑大部分是政府作为业主,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比较大,所以公共建筑在透水地面上设施应用上要强于居住建筑;而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情况而言,公共建筑为 67%,相较于居住建筑的应用率要低 15%;对于雨水回用系统的应用两类建筑大致相同。可见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雨洪控制管理能力,且具有很多相关的节能节水设施,说明绿色建筑对海绵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2.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雨洪控制管理方面的不足
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共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等七大评价指标体系[41],依建筑类型的不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约占绿色建筑评价总分的 25%-20%。其中与海绵城市密切相关的有关雨洪控制利用设施建设的内容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有所提及。在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的评价指标包括:减少地表径流及雨水资源及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等相关指标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雨洪管理的重视,但对于加强城市雨洪控制管理和基于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仍有不足
第 3 章 海绵城市背景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色建筑水评价体系优化设计
3.1 应用方法
3.2 构建绿色建筑水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及指标筛选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4 绿色建筑水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划分
第 4 章 案例分析
4.1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 B3B4 项目
4.2 珠海某新能源产业园研发楼
4.3 北京市某发展大厦
4.4 惠东县某养老服务中心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水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整个过程参考了我国最新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理念,利用层次分析法同时结合了我国绿色建筑当前的发展形势,最后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实例。本文在最大限度上剖析了海绵城市在雨洪控制利用方面的优势,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初始指标,通过指标分类、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细化指标,将绿色建筑水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及完善;将构建的绿色建筑水评价体系应用于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将现有建筑进行水评价,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建筑水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绿色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