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 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1-07-04 09:43 | 栏目: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7-04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文章《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现状,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尝试提出了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设想,构建集咨询、辅导、教 育为一体的线上线下双向运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互联网+;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 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 ”行动计划,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 和传统行业的“生态融合”的全新定位。由此可见,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充分考虑到互联网时 代的新特点,在新形势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 思路和新方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应仅仅 停留在网络成瘾、网络依赖和网络孤独这些领域,更 应顺应互联网+这一大趋势,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 尤其是无线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研究

  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 三十多年的发展,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 及教育和对有异常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存在普及率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 一以及传播渠道缺乏等问题。
  1.1覆盖率低,学生心理安全存在死角
  目前各校基本形成由上至下的“学校——二级 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尽管 如此,学校心理咨询的专业老师不足,学生数量与 心理辅导员的数量不匹配,比如一座万人的院校,专 职的心理辅导员只有5、6个,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 心理咨询需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 员,而是由其他老师兼职。目前在美国高校,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比例1:1500。
  1.2有效的传递渠道缺乏,心理健康咨询不够便捷
  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线下的心 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需要学生到场面对面约谈。仍然有部分学生对 心理咨询心存疑虑和抵抗,这些顾虑在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学生主动上门求助心理咨询中心。此外,部 分高校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但是学生的浏览 率和点击率不高,并没有真正发挥线上心理健康工 作的宣传效果和咨询效果。
  1.3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单向的灌输式的课 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 主体地位。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 和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存在个体差异,课程 教育缺乏针对性。即使是课堂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仍 以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活动为主,宣传方式单 一,宣传内容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而90后的大学 生,尤其是95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喜欢自由 不受束缚,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刻板的教学模式; 乐于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崇尚新媒介和新技术,传 统的灌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和伦理需 求,他们更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探讨式的教育模式。

  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给高校心 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它特有的即时 性、便捷性和匿名性以及互动性可以弥补传统的心 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
  2.1隐匿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可以给予学生自我暴露 的空间,学生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在网络上倾诉内心 世界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大程度地释放心理压力0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互联网环境天然的虚拟性, 使学生避免了直接面对心理咨询的尴尬,消除了学 生担心自己隐私泄露的顾虑,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 身份进行网上心理自助和互助,正是由于这种隐匿 性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缩小,为 学生们提供了宣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平台。
  2.2便捷性和即时性: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
  在互联网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呈现 方式更丰富和多样化,以视频、动画、图片和音频等 新媒体的方式生动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 不再拘泥于有限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 广泛迅速的传播。这种便捷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心 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突破了传统心理 健康教育的弊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电视、 论坛、微信、网站和微博等方式获取海量的心理健康 信息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者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公共微博在网络上 发布和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效率。
  2.3自主性:将行政思维转化为服务思维
  正如上文所提,互联网的发展给心理健康教育 带来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学生有更多的教育自 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选择符合自己兴趣 的心理健康服务,如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家名 师讲座,可以主动参与热点话题讨论,尽情表达自己 的真实情绪和观点,这更容易淡化学生“受教育者” 的角色,激发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潜 力,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这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少了学校行政色彩和传统的填鸭式的说教,更倾向 于心理服务方式在学生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2.4开放性:更迅速对学生的危机事件做好预防和 干预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在论坛、网 站、微信和微博等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 和表达真实的情绪,通过这些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者尽早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并加以 干预和化解,防范于未然。而这些信息在传统的面 对面沟通中往往不易察觉,错过干预的最佳时间。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新研究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 技术(包括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社 会经济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和深度融合的过程。它代 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 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 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 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 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不应仅仅局限在网 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强调线上心理健康 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保留传统心理 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又发挥网络心理健康 教育的特有优势,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促 进。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 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单线教育模式,确立以学生 为主体,淡化其“受教育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自我 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潜力。
  3.1 线上:搭建立体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以心理健康网站、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QQ 群和微信群等网络新媒体为载体,通过“微测评- 微分享-微课堂-微咨询”四步走构建“线上引导” 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心理需求。⑴微测评:即线上心理测评,通过专业系统的心 理测评,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公众号、公共微博等 获取和搜集大学生主要的心理诉求和关注点;⑵微分享:即网络上的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和 分享,亦可以是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班会 和团体咨询的体验分享;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公 共微博进符心理教育信息的推送、网络心理征文或 心理微博分享来实现。⑶微课堂:基于微测评,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群体 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宣传和普及不同主题的心理健 康教育知识。⑷微咨询: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 具延展“校级-院级-班级-宿舍”心理健康四级 网络体系,比如建立学生心理自助互助的朋辈网络 咨询平台和心理辅导老师咨询平台,使得心理咨询 和心理健康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心理 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效率最大化。
  3.2 线下:构建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在大力打造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同 时,不能忽略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毕竟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不 能完全替代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充实丰富的线下心 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保障线上心育的顺利开展。
  3. 2.1 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结合
  在用网络媒体对学生进行测评调查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开设不 同主题、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构建团体心理辅导为 主、个体心理咨询为辅的线下服务平台,关注学生健 全人格培养和积极的自我意识开发,让心理辅导在 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团体心理 辅导技术可广泛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解决学生 教育、管理中所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能深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 能力,增强自信,激发潜在的心理效能。如在资困工 作中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团体辅导,通过激 发学生的自信心来培养其自立自强能力;在班级管 理中开展班级团体辅导,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气氛, 优化班级人际关系提升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在 开展团体辅导的同时,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咨询与 辅导,增强高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2.2 课堂心育和课外心育结合
  高校传统的心育主要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是极其有 限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学家杜威如是说。心理 健康教育亦是如此,只有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人 际交往和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有效。因此,搭建课 外心育工作平台不仅帮助学生拓宽获取知识的途 径,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 收获和感悟。比如通过心理沙龙、心理剧、心理知识 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发挥服务学生成 长的职能,及时清除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灵垃圾”和 “成长的烦恼”,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积极品 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 建,不能过分地强调“线上”,从而忽视了线下活动 的开展,导致网络环境与现实教育的脱节。线上线 下教育应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国内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趋于成熟,但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起步较晚,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 摸索的阶段。在全媒体、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互联 网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和实践集咨询、辅导、教育为 一体的双向运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 学博士论文,2012.
[2] 成媛,赵郝锐.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互助”平台的 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2).
[3] 张祖曦,廖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和 对策[J].长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3).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