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9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社会教学论文文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互联网迅猛发展这一背景,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在教学方面作出有效改革。本文从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各项挑战入手,分析了思政课程权威性被弱化、思政教学的引导方向遭到冲击、思政课教学模式较为滞后等问题,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帮助高校提升思政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学;教学改革;高校
思政课程是高等教育范畴中构建学生优秀道德涵养的重要内容。进行科学的思政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水平,又能够对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虽然现阶段思政教学被高度重视,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依旧存在诸多缺陷需要进行改进。而随着创新 2.0 下互联网发展新业态的到来,“互联网 +”背景下催生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给优化、发展、变革创造了便利的网络条件。基于此,社会发展人才特征能力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课程权威性被弱化
思政课程相对烦琐,主要形式为讲述式教学,且知识过于依赖书本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虽然翔实,但知识枯燥,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低下,进而导致整体课程教学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存有争议,但在学生教育主题异常清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其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均相对明确,教学目的较为纯粹,有效保障了教育者主体性与权威性。然而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学生能够使用网络来进行知识的采集,而网络上知识更有趣味性[1],这就促使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主动学习知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学习深度更佳、知识面更广。这种网络特性使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对象,主动性大大增强,他们从教育客体变成讨论的参与者、知识信息的交互者,甚至在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掌握了舆论的整体方向,而教育者的教育引导性下降,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失去意义。
(二)思政教学的引导方向遭到冲击
长久以来,一般高校的思政教育均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培育学生的科学发展态度,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现,构建学生思想道德标准。但是在互联网出现后,随着各类门户网站、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社交软件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应用,拓宽了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所有人提供了舆论产生和转发的便利条件,每个人均有直接对时事政事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这就使得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及表现被一定程度弱化。多种价值观的存续,对学生正确认知取向的选择造成了困扰,极易造成对社会不满,对职业发展及未来人生产生迷惑感。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较为滞后
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思政课教材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虽然教学内容的质量有保证,但是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不够新颖,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其中一些理论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接触过,但是经典的理论未能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论述。陈旧的案例与论述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滞后,不能良好地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 四)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与新形势不相适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学习、学校工作以及教师的个人成长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这一工作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甚至对于社会热点、世界变迁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当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度不足,定位不清晰不明确,在互联网形势下,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改革的要求,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一)创新教学形式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权威性
大学生之所以十分容易受网络思想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所充当的角色不同,导致学生的感受也不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是教材理论的接受者,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对思政学习有麻木甚至抵触的心理。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此发表自由言论,自主选择讨论某一话题,是信息的交互者甚至是舆论走向的引导者,在网络中学生找到了成就感。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权威性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对症下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合作教学都是良好的选择。思政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结合时代发展及社会舆论问题进行讨论,同时结合一些热搜话题中的案例采取社交群、自媒体等形式进行讨论,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也获得了显著提升,尤其是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所提供的一些热点且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这也促使学生更加认可高校与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权威性 。
(二)利用思政课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高效思政教学要善于利用各种模式及措施,帮助学生理解网络的工具性和可发展性,使学生科学认识并使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同时逐步完善自身网络能力。但是网络资源内容的可信度尚有问题,而思政教师作为思政工作的先锋,需要其对各种思想观点、思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资源其辨别能力更强,因此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去芜存菁”,使学生免受负面信息和思想的浸染,树立客观看待世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教学的先进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有充分认识,不但要引领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要认识到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教材上的观点,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信息传播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有序授课。尤其是在设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来设置思政课主题。对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碎片化方式来处理,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与鲜明,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思想引领的先进性,在互联网时代就要尊重与维护思政教育的开放性、共享性,同时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上的新思想、新观点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接受一些正确的思想与精神。此外,为了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还要努力打破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束缚,将思想教育的工作与社会实际相结合[2]。鼓励学生将所学思想应用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增强其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成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良好应对挑战,实现思政课对学生的指导与引领,教师就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增强。首先,要将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融合起来,利用互联网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思政课教师要拓展自身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实现知识结构的升级,进而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3]。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互联网时代还要掌握一些特殊能力,要能够将传统沉闷的思政课教学活动转变为生动活泼、具体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并领运用所学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结语
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增多,在网络庞大资源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减少烦琐知识的纷杂性、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当前教育优化的重要路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工作展开研究,在提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的同时,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创新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让“互联网 +”的时代红利同教学改革路径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层次,使其更好地融入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吴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20(6):269+272.
[2]乔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交际,2020(10):196-197.
[3]王杰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探微[J].新课程研究,2019(31):71-72.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社会教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