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教育论文 > 硕士论文:新城区小学德育实效性调查

硕士论文:新城区小学德育实效性调查

时间:2020-09-21 17:33 | 栏目:教育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教育论文文章《硕士论文:新城区小学德育实效性调查》,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小学德育,既是关于“人”的教育,也是关于“生活”的教育。按照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活德育理论,小学德育实效优化策略的制定,首先必须要基于小学德育对“人”与“生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是德育中的受教育者。德育只有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才能被感知和领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根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学段孩子的认知从需要具体经验与具象支撑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过渡,小学德育应基于学生当前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就是要促进其道德上知-意-行的转化,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思想与行为。根据生活德育理论,只有基于生活的德育才有根基,学生才更容易学习与理解,从而助力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并与其周边的社会、生活、文化等相作用。这就要求,小学德育必须坚持以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为基础,始终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升策略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当前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坚持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资源优势及经验与困境,逐步实现德育发展与实效提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人类趋向至善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品格与精神追求,古往今来,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品格成长的精神食粮。德育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也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早在 20 世纪末,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在学校德育工作上着力,进一步推进教育深化改革,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 21 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德育。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前所未有。“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这一规范性文件,有效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这一举措,既表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对于德育的迫切需求,同时也表明了我国不遗余力推进学校德育发展的决心与恒心。在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强调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中都坚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其中,贯彻到位。不论是学科、教材、教学与管理等体系的设计,还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都应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任何与之有悖的行为与做法都应该及时纠正或调整。小学德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德育实效将成为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助力。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尽管经过多年实践,小学德育实效仍然受到质疑。网易教育在 2012-2014 年曾就“高学历犯罪,是谁的过失?”问题开展调查。数据显示有 66.5%认为其原因应归咎于中国教育体制与应试教育使得人才培养不够全面、学历水平与道德素质不匹配,有 16.8%的参与者觉得影响因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 16.8%的参与者表示是个人原因,与其他无关。此外,近年来,药家鑫、林森浩等“学霸杀手”的频出,诸如“一条围巾毁掉六个家庭”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人将其归咎于教育,质问我国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变味,甚至归罪于应试教育下中小学德育实效问题。小学德育,被推向了舆论的漩涡。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中强调学校是一种社会生活,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密不可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所谓生活德育,就是要始终关注生活、道德与(道德)教育,其所要做的就是:“直面儿童成长与生活中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道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核心,使教育回归‘成人之学’,成为教育领域的‘人道主义’”。生活德育是个体的感知、体验、经验与建构过程,有利于使生命充盈理性、民主与幸福,是现代德育走出困境、走向儿童心灵与精神世界的必要途径;走向生活德育需要以“知”奠定道德基础,以“境”净化道德“土壤”,以“行”确立道德机制,改善政治生活,以民主润泽环境,丰富日常生活,明晰人生的意义并守德、自主。生活德育理论要求学校德育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与之紧密联系。(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理论,揭示并分析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对我国儿童道德认知形成、意志养成、行为塑造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柯尔伯格在皮亚杰道德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细化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的孩子从“以服从权威不遭惩罚来判断行为”,向“依据‘好处’来判断是否遵守规则”过渡,习俗水平的孩子从以“好孩子”的期望来评价道德向注重社会秩序和个人责任、服从法律与权威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推进,后习俗水平的孩子则逐渐突破了具体道德规范的约束,注重自身的感受,遵从本心与良心。该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儿童道德认知从萌芽期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最终完成建构自我道德观念的过程。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要求学校德育应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当前所处水平相符合,从而使德育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育人效果。文献研究法。为了解国内外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研究成果等,聚焦研究内容,界定“城市新区”与“德育实效”核心概念,通过广泛查阅、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解决研究的基础与理论问题。问卷调查法。编制问卷并对案例学校小学德育实效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数理统计法,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和重要表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该校小学德育实效现状。访谈法。拟定访谈提纲,对案例学校的德育关键人物,如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教师等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现状、主要措施和当前的成效与困难,结合问卷调查情况,进一步揭示了案例学校的小学德育实效情况。个案研究法。根据相关特征与要求,选取案例学校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弄清该小学德育实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思考问题原因,最终提出实践性优化策略,为全面认识与提升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供参考。
技术路线

  2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的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当前学者们对于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较少,对具体调查研究方案与实施等方面,缺乏支撑材料。研究对调查研究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各项要素进行思考预判,设计调查方案,力求为调查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此过程中体现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2.1  确定研究对象
  个案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更为清晰和深入地展示研究对象。当前国内外对于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较少,选取个案研究法,有利于深刻地揭示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情况。案例学校的选择,不仅应符合满足城市新区的地域要求,还要符合城市新区小学的特性。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卫星城、近郊城市、副中心、产业园区、新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等不断涌现。城市新区已不再是某一城市的试点或特例,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可见。城市新区学校与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均有所不同,其独特地域环境使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充分了解城市新区小学的特性,才能制定更科学调查方案并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一方面,在独特地域环境中,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城市新区学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在地理位置与地域文化上,由于城市新区肩负着重要的发展使命,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该区域学校德育随之受到影响和制约,与城市学校德育与农村学校的德育均有所不同。在发展定位来看,城市新区学校发展定位既要考虑现代化发展需要,也需考虑现实情况,如农村学生素质水平、家庭情况、农村与城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在资源配置上,各个城市新区学校的建设与资源配置各不相同。城市新区学校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原多个农村学校合并、城市学校合并农村学校以及新建学校等形式,资源配置则包含原有资源整合、政府财政支持、第三方单位或个人的援助等。不论哪种形式或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资源均衡问题已成为各类学校特别是转型过渡中的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校园文化上,原农村学校大多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薄弱,城市新区学校不但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而且由于城乡文化冲击与思想认识的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价值观转变、心理健康问题等,将成为城市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关于校本课程,城市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学校实际环境与办学特色为基础,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是与时代接轨的新兴技术,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虽然基础上相对薄弱,但城市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选择域更广,发展潜力更大。此外,在实践中,对城市新区学校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以上因素。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使城市新区小学变得综合而复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新区学校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首先,与城市学校相比,城市新区学校尚不具备扎实的根基、深厚的底蕴、成套的教育管理体系、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新兴教育理念,名师团队欠缺,科研水平尚浅,教师与学生能力素质相对不足,但其作为向城市学校过渡的或者是新建成的城市学校,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较高的可塑性。其次,与农村学校相比,城市新区学校已构建了一定的教育规模,具备了相对完备的教育场地、设施设备、教学资源,已初步整合提升了师资力量,具有相对较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基本可满足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对更好的学习空间和平台,发展性较强。最后,由于城市新区所承担的城市发展责任,城市新区小学的发展与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发展任务不同,导致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有特色,城市新区小学可资利用的资源也存在差异。此外,由于综合性与复杂性等典型特点,城市新区学校在多方面都将面临问题或挑战,这就决定了其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方式的多元化与人性化。
  2.2   调查设计
  成都市温江区 H 学校小学段有 61 个班,共有 3135 名学生,其中三至六年级学生人数为 1987 人。该学校共有小学教师 164 人,其中班主任为 61 人。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不足,且自主意识相对较薄弱,同时考虑德育的长期性与隐藏性特征,选取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全体教师、全体家长为问卷调查对象,采取匿名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访谈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以及专任课教师等数名,了解学校德育目标及其主要依据、当前德育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成效与突出的案例、存在的难题与困境、未来计划等,以进一步深入调查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情况,研究中积极争取属地政府与社区教育分校的参与,充分整合资源,借助有利条件,积极与德育工作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沟通,力求保障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基于城市新区小学的特性,城市新区小学德育面临诸多挑战。要调查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情况,首先需要了解其德育工作是否能顺利实施。第一,明确的目标与内容,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城市新区小学应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结合该新区发展规划和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德育内容,并矢志不渝地抓好贯彻落实。目标上,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并努力将这一大目标细化分解为若干小目标,点面结合,由点到面,通过实践织就育人蓝图。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释了国家对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社会趋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热切愿望,以及对于公民个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解决复杂环境下学生的意识观念偏差问题,是城市新区小学德育的核心。城市新区小学应始终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把握德育核心,认真贯彻五项核心内容,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学科、活动等各个环节。
温江区环境功能区划二级分区图

  3   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分析
  3.2  访谈调查分析 .

  4   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4.1   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3   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的优化策略 .

  结论

  本研究以“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为主题,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核心概念界定,明确了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并结合城市新区小学特征,选取成都市温江区 H 学校作为案例,制定了调查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问卷与访谈等方法,从多角度、多维度对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对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认识和提升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供参考借鉴。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未来展望如下:
  1. 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分析了当前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成果与不足,界定了“城市新区”与“德育实效”核心概念,并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新区学校特征,选取温江区 H 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等多角度,德育目标、德育途径、授课方式、家校合作、学生、效果评价、目前的成效、特色创新、主要举措,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计划等多维度,对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进行调查分析,以生活德育理论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策略,有利于认识并充实城市小学德育实效研究的相关理论。此外,研究过程中,制定了调查方案,编制了问卷与访谈提纲,从温江区 H 学校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深入研究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供了素材。在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的总体框架下,根据城市新区学校特性,选取典型的案例学校,并从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调查实施与问卷信效度检测等方面设计了调查方案,奠定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也为其他相关调查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在内容与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的基础上,采用 SPSS22.0进行调查数据分析,体现了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通过问卷与访谈,从多角度、多维度对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虽然温江区 H 学校的德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智结合育人模式、德育活动等方面较为突出,但在德育认识、德育成效与认可度、德育机制、德育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呈现多样化,德育难度较高;家庭教育乏力,家校合作待加强;德育队伍力量不足,育人体系待健全;德育课程校本化、本土化不足等。针对温江区 H 学校存在的问题,研究坚持以学生生活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提出了实践性优化策略:第一,深入贯彻德育“1+4”内容体系,强化学科融合,大力推进“智慧 1+5”培养模式;第二,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育人体系、搭建家校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德育水平与育人质量;第三,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与特色,创新德育模式,如“德育结合中医药文化教育”、“德育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等;第四,结合学校实际与局限性,稳步推进。本研究对温江区 H 学校小学德育实效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体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对促进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升提供了参考借鉴。
  2.   未来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充分运用已学知识,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并主动寻求专家、一线教师、校长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努力使本研究具备较高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取得了预期效果。然而,由于研究时间、内容、个人能力以及案例的局限性等因素,该研究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城市新区是社会转型发展的“活标本”,其教育问题正在逐渐受到关注。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问题也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于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还需不断地探索、创新与实践。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未来将争取对更多的样本进行研究,提升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在学校德育实践与创新模式上积极探索,促进德育的本土化、特色化发展。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硕士论文:新城区小学德育实效性调查》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教育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