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新闻论文 > 新闻调查论文 > 基于《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报道的叙事研究

基于《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报道的叙事研究

时间:2021-04-07 20:16 | 栏目:新闻调查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新闻调查论文文章《基于《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报道的叙事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从创立初期的探索到之后发展成熟、定位清晰,经历了大约四个阶段。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创立开始,《新闻调查》对社会一直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新闻调查》四个发展时期的报道叙事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新闻调查》发展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调查报道;新闻调查;叙事研究;传统媒体
1  多元探索时期(1996—2000 年)
1.1 标题内容
  在《新闻调查》创立初期,其节目标题一般都带有开门见山的风格,即一看到标题,观众就会知道节目的大致内容,简明扼要,如《铁路面临的重大改革》《江总书记到安徽》等。
基于《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报道的叙事研究
1.2 叙事画面
  《新闻调查》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其画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叙事方式,要让观众看得清、看得懂。在拍摄方法上,《新闻调查》主要采用双机位拍摄,即使用两台配置尽量相同的摄像机在不同的角度同时拍摄同一段事件,并通过一系列的后期制作将所有视频合在一起,将各个角度都拍摄记录下来。这样制作出来的叙事画面让观众不觉得单调,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拍摄内容也更完整;同时,双机位拍摄也可以保证现场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灵活应对,更安全有保障。节目整体除主持人演播厅画面外,几乎都为实地拍摄内容,全程体现记者的观察过程,纪实性非常强。
1.3 叙事语言
  《新闻调查》将记者型主持人这一全新的主持人从业领域带入了公众的视野。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整个故事由记者型主持人串联起来[1]。在节目导视中,栏目会截取采访时的画面并将其进行拼接,使观众大致了解节目看点。但是,在一档长达 45 分钟的电视节目中,仅有标题和节目导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整个节目的重头戏就落在了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上。在节目《宏志班》中,主持人将节目切割为几个小块,每一个小块由一个问题引入,层层递进,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2  发展时期(2000—2002 年)
2.1 叙事题材
  相较于创立初期包罗万象的广泛题材,处于发展时期的《新闻调查》的定位逐渐明朗。“探寻事实真相”成为新的栏目定位,这就要求节目组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揭露内幕。在这一时期,犀利的题材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使《新闻调查》的收视率节节攀升。《温岭黑帮真相》讲述的是发生在浙江温岭、以张畏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产生、覆亡的故事。这一题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新鲜的,激起他们的了解欲望;对大政治环境来说又是及时的,有利于全国范围内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这样的叙事题材的播出情况并不会很稳定,它会随着政策的改变而遇到阻碍;同时,对事件内幕的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节目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2.2 叙事画面
  在电视画面方面,节目依然采取双机拍摄的方式,在画面中,不仅可以看到记者进入实地进行观察体验,还可以看到相关当事人的神态动作较为生活化、真实化。在《艾滋病人小路》中,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坐着,两台摄像
机分别拍摄二人的问答,在后期播出时进行镜头切换,便于观众理解。一对一的采访形式最早出现在1998 年的节目《从市长到囚犯》中。在《新闻调查》的发展时期,一对一的采访应用不多,虽然采用一对一的采访形式,叙事画面的体现更为清晰,但场景相对比较单一。
2.3 叙事语言
  经过探索时期,《新闻调查》的有声语言更为规范,这主要体现在解说语和记者的串场词等。《艾滋病人小路》解说词中说“为了全面记录小路的状况,《深圳晚报》的陈远忠加入了这次的合作”[2],这样的语言增强了节目的专业性,也传递出了节目的基本信息。在导视等部分,《新闻调查》依然拼接了一些被访者的采访画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主体部分,解说词起着解释画面、承接同期声的作用。
3  成熟时期(2003—2008 年)
3.1 叙事题材
  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闻调查》又一次开始寻求转型。经过几年的发展,《新闻调查》在制作节目方面更趋于成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但是,当时的宣传政策开始收紧,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闻调查》必须要平衡收视率和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新闻调查》的叙事题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收视率也不断下滑。总体来说,成熟时期的叙事题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节目的犀利程度,且涉及更多公共议题。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新闻调查》对公众话题的报道和讨论,促使受众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3.2 叙事画面
  由于涉及一些公众议题,这一时期《新闻调查》的画面增添了许多感染力。在《河流与村庄》中,村民王自财因为水污染而得病去世,但他栽的树依然挺立在院子里。镜头切到提到的这棵树,树在人亡,让观众产生惋惜之情;在节目结尾,画面以滚动字幕的形式播出了黄孟营村癌症患者的死亡名单,触目惊心,极具感染力[3]。
3.3 标题内容
  相比一开始的简明概括式,成熟时期的节目标题多了一些隐含信息,标题的解读需要深入节目主题,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吸引观众。这样的标题有《阿文的噩梦》《农民连续自杀调查》《命运的琴弦》《山阴的枪声》等。
3.4 传播方式
  为 持 续 舆 论 点,《 新 闻 调 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传播体系。除了安排设置悬念的节目预告和节目重播,《新闻调查》开始将自己的一些优秀节目出版发行,并举办校园活动,总体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这些传播方式大多都是以大众媒介对受众的作用为主,并不能够得到很多受众的反馈。
4  坚守与融合时期(2009 年至今)
4.1 叙事题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调查》的取材来源也越来越多地贴近网络。上学难、养老难、“双十一”购物、城管和商贩的关系等都是《新闻调查》的调查对象,也是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可以看到,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大,受众的能动性在新媒体时代日益凸显。
4.2 叙事画面
  在双机拍摄的基础上,《新闻调查》的叙事画面也更多样化。2009 年的节目《流感袭来:甲型 H1N1 病毒》中,插入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监控录像;《关于 40 亿的捐赠》中引用了当年春晚小品的片段;《垃圾焚烧之感》中插入了十几年前的视频资料……[5]多样画面的采用丰富了消息来源,适应了寻求多元化的受众心理,也有力地支撑着调查过程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民众发布在网上的真实视频资料也出现在了后来的节目中。在《“海娜号”游轮被扣调查》中,节目引用游客拍摄的视频,体现出游客不安的情绪,让观众从多个视角了解该事件。这些视频也是能够引起网络舆情的“引爆点”。普通民众先把视频发布在互联网上引发讨论,再进行核实并引用到节目中,这一系列做法都体现了新媒体对《新闻调查》的巨大影响。2013 年,《新闻调查》开通微信公众号,实行“两微一端”,节目的画面里也出现了对其微博和公众号的宣传,引导观众关注官方微博和客户端,这也反映出《新闻调查》正在逐渐通过新媒体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4.3 叙事语言
  新媒体对节目的影响也体现在叙事语言的网络化。在保证报道真实的基础上,节目开始使用一些网络用语形容事件的发展,富有趣味性,甚至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调查“躲猫猫”》这一标题中,标题直接使用网络上经常使用的“躲猫猫”一词来形容事件中提及的相关游戏名称;在解说词中,记者也会引用网民对事件的调侃,公共事件被口语化地调侃,显得更“接地气”。
4.4 采访方式
  《新闻调查》发展前期,一对一的采访方式是节目的一大特色。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节目开始采用网络采访、电话采访甚至是隐性采访等多种采访方式。网络采访和电话采访保障了多种消息源,也节省了一些节目制作的时间,使节目的时效性得到保障;隐性采访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更深入地了解,有时也可以作为揭发违法犯罪的有力证据。节目《让候鸟飞》中,记者扮演食客调查一些野味餐厅,记录了一些餐馆杀害、烹饪国家保护动物的违法行为。在现今社会背景下,要想有长远的发展,还要立足于创新,找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要能够在新媒体时代做到出色地融合发展,不被信息化时代淘汰,《新闻调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罗幸 . 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134-139.
[2] 王金红 , 杨巧丽 , 田潇瑶 .《新闻调查》节目的语言特色研究 [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6):53-54.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报道的叙事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新闻调查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