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史》是一门研习不同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课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认识和掌握世界新闻发展规律,培养新闻事业的全局观及思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外国新闻史的课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方面,因外国新闻史涉及国家众多,时间久远,很多资料难以收集,使课堂不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像》等生动有趣;一些教师“就史论史”式教学,使历史与现实难以联系等。学生方面,外国新闻史研究对象众多,内容繁杂而广泛,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新闻事业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因而感到很凌乱;且外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状况与中国新闻业实相差较大,学生难以获得感性认识,往往认为不如新闻实践类课程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保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其实,从历史中学习智慧,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当今社会对于新闻媒体的期待不同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世界观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放眼世界”的胸襟,那么学到的知识,也不过是文字的堆砌、狭隘的自我认知而已。外国新闻史就是告诉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个世界上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所发生过的事。唯有对其他国家新闻事业的传承及历史发展做有计划、有系统、有立足点地加以吸收,才能对中国新闻事业在世界上的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面对当下的国际舆论,对有些人而言,可能会照单全收,人云亦云,但对于一个具有世界观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能了解这些舆论事件背后的历史渊源,也就更容易掌握未来了。所以,学习外国新闻史,对于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对于即将走向媒体岗位的新闻专业学生来说,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传统的“你说我听”“就史论史”式教学已经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外国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新的尝试和调整,以达到应有教学目的,是任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求任课教师要熟悉世界历史,能通观全局,对全球各国文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时代人物、科技进步、地理发现有整体把握,再从整体到局部,将世界历史与世界新闻史普遍联系起来,进而向学生讲清楚外国新闻事业史发展概况。例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制确立的内容中,我们得知,从 1640 年英国新闻出版界初获自由,到 1868 年新闻界报道国会权利的最终确立,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制的建立经历了非常漫长的 228 年。虽然其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建立也非弹指之间,但像英国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是少见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是否与其新的社会传播事业的开创过程同步?“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内阁负责制新旧两种势力,这两种势力以没有流血即和平的方式较量与斗争着,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总是在不知不觉的量变中完成质变的。在新闻传播事业领域中也是如此,资产阶级一步步地突破了封建保守集权势力的封锁,从封建特许独占制度到“知识税”、秘密津贴制度、司法煽动诽谤罪、报道国会新闻禁令等种种障碍中逐渐建立起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制。通过教师巧设问题情境,学生“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将国家历史与新闻事业的历史结合起来纵向联系,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制建立的历史不仅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思考能力。其次,学习外国新闻史,既是为了了解各国新闻事业的过去,也是为了借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新闻事业更好地服务。所以,在《外国新闻史》课堂中,教师应该时常将外国新闻事业与中国新闻事业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自近代报刊诞生以后,西方新闻界对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比如: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约翰·弥尔顿在他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里猛烈抨击出版检查制度,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尽管弥尔顿的言论在当时没有引发十分显著的影响,但他的《论出版自由》却被当作新闻自由诞生路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789 年 8 月 26 日,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虽然并未付诸实施,但对西
方世界人权观念演化的历程具有重大影响。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何为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发展到 21 世纪是否具有新的涵义。
2 丰富教学手段,使平面历史变成立体历史
在外国新闻史的课堂上,最常见的授课模式就是“你说我听”单向填鸭式的教学,一次课 90 分钟,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氛围生动起来,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将课本上简单枯燥的平面历史变成有时空概念的、形象鲜明的立体历史。
2.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从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到冷战后新世界格局中的新闻传播事业,虽然外国新闻史课程所涉及的国家、时间、人物、事件繁杂,但文献资料有限。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应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并编辑到课件中,使课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比如:在讲解二战前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新闻宣传时,不仅可以呈现当时街头巷尾广为流传的二战海报来表达人们的反战情绪,也可以播放电影《永不放弃》中英国首相丘吉尔最有名的广播演说,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国会演讲——对日宣战,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与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
2.2 结合典型故事
“数据、幻灯片或堆满数字的表格,并不能引起人们采取行动。打动人的是情感,而要使人们对你设置的议程产生情感联系,最好的方式便是以‘很久以前’开头。”彼得·古博在《会讲才会赢》一书如此写道。与只是简单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比,讲故事是教师把重要的真理,传达给学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如果教师是一个能讲好故事的人,那么他所传输的任何概念,在未来几年都会被学生记住。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追求新闻自由的历史时,就可举出“曾格案件”的发生始末与审判过程,使学生对追求新闻自由有更深刻的印象。
2.3 辩论式教学
事情都有两面性,以师生“探讨—辩论—发现”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具有探讨空间的辩题。从准备、组织到实施的过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重交往的过程,也能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快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辨能力,并在短时间内将知识扩充、深化。比如:在讲授垄断竞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时,可以选择这一时期出现的某种现象进行课堂辩论,如“垄断资本对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正 / 负影响”“新闻是 / 不是自由的”等。
3 延展课堂时空,激发学生的专业成就感
学习外国新闻史是一个不断认识、反思、深化的过程,仅靠课堂学习时间就想达到教学目的,效果有限。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网络上,他们可以看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针对每一章节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将一些资料如文档、视频存放在共享云空间,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或文献的方式自学。比如,讲到《华盛顿邮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观看《总统班底》补充“水门事件”,并通过该电影引导学生思考:美国新闻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为什么说记者是社会真相的守望者,媒体融合时代记者如何重新定位。还要鼓励学生课外与教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因为在网络上,学生更愿意与教师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辩论、讨论、提问等方式与学生针对课外学习进行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专注,还能增强其思辨能力。当然,教师要注意课外的学习时间要适中,问题要难易结合,及时发现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新闻史阅读的兴趣和专业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李磊 . 外国新闻史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49.
[2] 李磊 . 英国近代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系转型确立模式研究 [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1):111.
[3] 李雪梅 . 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J]. 教育探索 ,2011(6):134.
[4] 方汉奇 , 曹立新 . 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 [J]. 新闻大学 ,2017(3):1.
[5] 贾乐蓉 . 运用多种研究成果充实外国新闻史教学刍议 [J]. 传媒国际评论 ,2015(00):371
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外国新闻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