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经济管理 >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 > 基于农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基于农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1-04-05 13:13 | 栏目:农村经济管理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农村经济管理论文文章《基于农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文章基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对农村“一懂两爱”人才的要求,阐明农林高校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而选取了21家开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林业、农业和非农林院校为样本,依据其培养计划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现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况与存在的不足,提出应科学合理设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爱农村爱农民”的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加强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培养,构建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反馈与调整机制,及时把国家大政方针与专业培养有机结合,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中国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陈文晖、刘东超,2017)。阐明了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农业业务技能扎实、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自觉肩负农村发展使命、全身心热爱“三农”的工作队伍去完成和实现。这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求传授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掌握可通过培养计划中课程知识讲授得以实现,知识运用、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则更多需要社会实践环节展开。后者较前者而言,是培养方案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具挑战性。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探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旨在从农林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具体改进措施,以向农村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
基于农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主旨,通过振兴乡村产业 、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村容村貌、振兴乡村治理实现总要求(周跃辉,2018)。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根本,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为保障,培养“一懂两爱”工作队伍为纽带,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使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根据党和政府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对服务于乡村的农林人才培养要求也随之改变。
  1.1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林高校为农村社会建设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保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同时针对当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诸多因素,如踏实扎根农村意愿缺失、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农科类专业人才稀少且学历层次较低等,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旨在为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农林高校作为农村发展重要人才的培养、输出机构,是农村创新创业的“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即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基于“立德树人”与“创新创业”,切实培养出“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受欢迎”的综合素养较高的农业专业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1.2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林高校对接农村基层,调整人才培养定位
  党中央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一懂两爱”人才的充分必要性,为农林高校对接中国农村基层单位,调整人才培养做出了定位。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实施中需涉及较多学科、行业、技术等领域专业知识,中央政策部署成功与否取决于方方面面人才的聚集。农林高校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定位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要求,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结合中国国情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持续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与发展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乡村振兴必需一支踏实扎根农村,长期致力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对农村和农民具有强烈的爱,才能够全身心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农林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培养学生兴农信念、事农本事、亲农情感,以敬业精神、勤业作风、双创能力夯实乡村振兴工作。
  1.3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林高校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以适应农村现代化需求
  基于乡村振兴的现代农村发展需要复合应用型人才,需具备3种综合能力。(1)整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追求质量和数量并进的多目标协同效益的能力。农村人才队伍既要服务于农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产业链运营(胡万永,2017)。(2)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构建合理的农村治理机制,使当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向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园等转变以实现农业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3)具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生产创新、治理机制创新等能力,使中国传统种植型农业在短期内向科技型农业转变,形成农村内生的发展原动力。农林高校应该遵循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新要求,适时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力度,使培养的农林人才思想合格、技术过硬、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敢做敢当。

  2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农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即大力培养实用技能型、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等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为宗旨,是适应农林业创新,提高农村竞争力,立足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载体(陈剑等,2017)。当前中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通常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和实践教学5个部分组成,前4个部分为农林人才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服务,实践教学则是为社会培养更具动手能力、更具竞争性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根据前文所述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双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概况
  2.1.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现状
  1998年,教育部合并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为1个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长期作为农林院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农业院校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林业院校则以林业经济管理为核心,构建相应培养方案。随着高校专业设置的
调整与完善,现今部分非农林院校也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教学机构记录,目前共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49所高等院校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涉及农林的院校共有33家,占比为67%。非农林院校16家,占比为33%。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3来自非农林领域。
    2.1.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概况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共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包括:课程实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内容。各院校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笔者根据所掌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随机选取了林业、农业和非农院校各7家,即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扬州大学、长江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共21所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具有4个方面共同点。①专业开设学校皆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设置了课程实验或实习。尽管不同学校根据教学体系设置了不同课程的实验或实习,但对应用性强的课程实验或实习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②专业开设学校均开展了集中性教学实践。集中性教学实践皆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既是综合专业知识的运用,又是串联各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③专业开设学校都设置了社会实践,利用寒假和暑期来完成专业计划所要求的社会调查与调查报告撰写。④专业开设学校结合通识教育展开了包含军训、思想政治和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教学活动,完成了专业学分所要求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任务。(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共同点的同时,也因学校背景和定位差别产生实验、实践活动的差异,有2个方面。①不同培养单位专业定位差异明显。21所专业开设高校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或应用型复合人才、卓越农林人才三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注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国农业大学则更加强调所培养人才的国际性。②不同培养单位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差异显著。林业院校以“三农”为依据,凸显了林业领域特色实践活动,如西南林业大学的林学概论,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产评估、林区社会调查与数据管理实践等。农业院校强调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其实践教学体系把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畜牧业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都纳入其中,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突出了地域特色,为因地制宜的实践教学活动。非农林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有一些创新性思考,如石河子大学基于新疆开设了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特点,设计了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调查、渔村和渔业调查等活动。
  2.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
  根据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及“一懂两爱”农村工作队伍的需求,结合中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知识运用技能方面的培养现状,实践教学体系存在4个方面不足。
  2.2.1 现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未深入挖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使之成为“懂专业”的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模式将会发生变革,加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过硬专业技术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培养重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不同类型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必修和选修方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应用则更多需要实践教学体系作支撑。然而,现行实践教学体系虽然结合专业知识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确立了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实践教学总体深入农村基层的机会较少,无法全面进入“三农”领域开展深入学习与交流,当以报告或参观方式为主完成相关教学活动时,实践教学往往会流于形式,学生即使参加了实践教学,但仍不能够掌握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甚至部分学生成为理论知识不全面、应用能力也较弱的不合格产
品,与当前“懂农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符。
  2.2.2 现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虽加强了思想政治修养,但针对深入农村,培养职业道德却极少涉及,需加强人才“爱农村和爱农民”的责任意识
  现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思想政治课程、社会调查为依托,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农村社会有了一定认识。有的学校,如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等加强了“立德树人”工作。但是,综合分析专业开设单位的培养方案,针对学生“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设计的实践活动却少之又少,加之实践教学的短周期性,学生长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几乎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期间实现,亟需加强此方面工作的开展,以为社会培养更多乐于扎根农村、勇于承担责任、以精深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队伍。
  2.2.3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和执行的周期性,相较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新要求出现滞后性
  通常培养方案作为教学活动计划,以4年为周期进行设计、修正与完善,各专业设置单位根据自身情况掌握周期及进度,因此各校培养方案公布的时间不一。教学方案一旦审核通过,意味着执行期结束后才进行大的调整与修改。当国家出台新的大政方针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时,教学计划下的人才培养略显滞后,亟待构建教学计划的反馈机制与灵活调整制度,使人才培养与国家、市场需求能够紧密结合,及时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当前,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一懂两爱”人才就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2.2.4 现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略显不足
  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生产创新和治理创新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勇于创业。现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单位中,有西南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和石河子大
学等提出在实践教学中贯穿“双创”能力训练与培养。较49家专业开设院校而言,总量略显不足,说明高校与时俱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另一方面,除部分专业开设单位结合学校特色和战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外,许多学校实践教学体系较陈旧、执行方式较单一,无法体现时代特征性,未形成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3.1科学合理设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科学合理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及其实施方式的系统设计。(1)制订全面的实践性强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改变当前粗线条状的实践教学规定,或实践说明或实践教学大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院校应在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对实践教学进行细化,形成详实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教学各环节,并成为评价或考核实践教学工作绩效的重要手段。(2)编撰实习实验指南或教材,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责任,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3)结合实践教学的本质,即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不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实施方式,借助农业试验站、农村服务基地、农林业产业创新等平台,推动学生深入农村,进入农业,体验农民生活,使学生对农林经济、农村环保、乡村规划与治理等内容有深刻的认识,使专业知识与实践较好地结合。
  3.2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立德树人”,培养“爱农村爱农民”的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院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达成目标。(1)激发学生振兴农村的坚定信念,使学生能够把推动现代农村农业作为理想追求,以服务农村为耀,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2)培养学生事农本领,形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敬业态度、勤业作风,勇于承担责任、造福农村的职业道德;(3)构筑学生亲农情感,使“爱农村爱农民”能够落到实处,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两爱”人才。上述目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与难点,是不可一蹴而就的,需要专业开设院校长期服务“三农”的工作积淀以及由此形成的“爱农”文化为基础,需要实践教学承担教师拥有的“爱农”情结及精心的实践教学设计作支撑,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培养学生服务农村、贡献自身力量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行为。
  3.3构建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反馈与调整机制,及时把国家大政方针与专业培养有机结合
  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具有周期性,应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与调整机制,使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及时与国家大政方针所需人才培养相结合,还能够使学生的实习与农业生产周期、农村活动规律相结合,让学生适时深入农村,参加农业活动,了解农村农民,使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中提升自身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农产品博览会、农林企业实习平台等增加学生进入市场和企业的机会,深入体会农林产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通过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学期假期结合,了解现代农业相关知识与技能。
  3.4突显创新创业在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地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的,只有在实践教学方案中突出创新性培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化农业需要创新型农林业人才,通过创新农林业产业链,形成企业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林业合作社的新型合作模式,向有机农林业、品牌农林业转变,使农村形成发展的内生原动力,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为较好地满足现代化农林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院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校+企业、农场主”合作模式,借助“线上+线下”“互联网+”“物联网”等形式促进农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文晖,刘东超.十九大报告亮点解读[J].全球商业经典,2017(11):16~23
[2]陈剑,詹一览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43~45
[3]胡万永.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7(12):27~30
[4]周跃辉.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大文章“五义”[J].党课参考,2018(8):100~113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农村振兴战略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农村经济管理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