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MPA学位论文文章《MPA培养模式与就业状况关系实证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为了给新世纪的教育提供战略性、方向性的行动纲领指南,1998年底,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应积极稳妥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后,我国加快了专业学位的发展步伐。1999年5月,国务院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标志着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2001年 2月,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2001年10月首届公共管理硕士招生开始。公共管理硕士的英文名称是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因此公共管理硕士又被称之为 MPA。顾名思义,MPA 教育是为公共事务机构培养硕士层次的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 MPA 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学生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为我国广大地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促进了我国整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虽然目前我国 MPA 教育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 MPA 教育毕竟是舶来品,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所以我国的 MPA 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 MPA 教育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在讨论我国 MPA 教育的现状、不足与未来的发展建议。目前我国对 MPA 教育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 MPA 教育进行国际比较,指出目前我国 MPA 培养模式上的不足,进而对我国 MPA 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比如:罗琳在介绍美国 MPA 教育的概况、特征、发展趋势后,指出我国的 MPA 教育需要在结合中国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联系实际、注重师资条件和培养综合能力。① 邓斌熙通过对比中美 MPA 教育的差异,发现我国 MPA 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教学互动呈现单向性、学生缺乏实践等。② 丛梅通过对中美 MPA 课程的比较,发现我国的 MPA 课程资源有限,很多仍然是本科课程翻版、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研究方法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单向灌输,缺少互动与实践。① 第二类是直接论述我国 MPA 教育的发展状况、遇到的挑战等,进而探讨我国 MPA 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比如:孟娜认为 MPA 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总量不足、学生没有选择权、外语课程不合理、跨专业资源不足等问题。② 施巍巍认为我国的 MPA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性不够,并建议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注重国际化、注重跨学科等。③ 张再生和张廷君基于中国公务员能力素质结构模型,提出我国 MPA 课程体系需要再造,具体包括以能力为导向、结合公务员能力素质结构模型重塑各类课程的教学价值、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鼓励跨学科、重视案例教学等。④ 麻宝斌和马晓杰根据我国 MPA 培养中存在侧重理论偏离应用的问题,提出了“双循环”的培养模式,即教学带动实践、实践反馈教学的双向循环模式。⑤ 马玉成、孟宪锋和吕军莉专门针对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中实施案例教学进行了思考,强调要结合培养目标进行案例教学。⑥ 第三类是研究某个特定学科比如公共伦理学、行政法等在 MPA 培养过程中的作用。⑦ 第四类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人群、地区等讨论 MPA 教育。⑧ 纵观国内相关研究,虽然很多都指出了我国 MPA 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论述多,实证研究少。在本文研究者的文献搜索范围内,仅有两篇实证研究。一篇是 笪丽芳选取美国、英国、法 国和日 本 等 国 家 顶 尖 的 MPA 教 育 院 校 作 为 国 外MPA 教育院校样本,阐述这些国家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规定和这些院校对于 MPA 人才的素质要求;然后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3所国内知名院校作为国内 MPA 教育院校样本,阐述我国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规定和这些学校对于 MPA 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构建了中国 MPA 人才素质标准模型。⑨ 刘彩虹和安悦基于感知服务质量理论,构建了 MPA 教育感知服务质量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并根据武汉4所高校298名 MPA 学员的调查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但这两篇研究都不是研究 MPA 教育的培养模式。
关于什么是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包含哪些环节和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李艳梅等认为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素质要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综合过程。④ 按照这个观点,培养模式至少包含3个关键要素,即与实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支撑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支撑环境与 MPA 实现培养目标相适应,就能明显提 升 MPA 的培养质 量。那么如 何来测量MPA 的培养质量呢?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从 MPA 的就业状况来观察 MPA 的培养质量。如果MPA 的培养质量高,可以预见 MPA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相应也好。因此,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我国 MPA 培养模式哪些环节做得不错,哪些环节做得不好。其二,MPA 培养模式的哪些环节如果做得不好,将会对 MPA 毕业生的就业形成显著的负面冲击。为了实证研究上述两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使用课题组于2015年4~8月对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教育进行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这项调查的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课题组调研了多个专业的专业学位在校生与毕业生,本文所用数据是其中的335名 MPA 毕业生。这335名 MPA毕业生来自北京、重庆、天津、上海、安徽、广东、河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山西、陕西等13个省市的39所高校。在这39所高校中,有14所“985”工程高校,有9所“211”工程但非“985”工程高校,还有16所非“211”“985”工程高校。对于培养模式环节存在的问题,本文用简单描述统计的方法来分析 MPA 毕业生对培养模式环节的主观评价。如果有较大比例的 MPA 毕业生对某一环节的主观评价不太好,那么就说明该环节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关于培养模式对就业状况的影响,本文用计量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在335名有效样本中,有的样本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参军以及继续求学深造,有6名毕业生在问卷调查结束前没有确定工作,也就是说未就业率仅为1.8%。在排除了未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出境、继续求学深造后,有293个样本在问卷调查结束前确定了国内工作,这是本文所用的总样本。由于就业率很高,达到了98.2%,因此就业率不是一个适于实证研究的变量。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后,本研究根据相关已有的研究,①选择两个指标来测量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别是工作满意度和起薪。表2列出了一系列变量尤其是培养模式环节的简单描述统计。从表2可以看到,“与校内导师见面频率大于两周一次”的均值仅为0.183,而“与校外导师见面频率大于两周一次”的均值更低为0.078。这说明 MPA 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和自己校内外导师见面的频率太低,超过92%的 MPA 学生和自己校外导师每两周不能见上一次面,超过81%的 MPA 学生和自己校内导师每两周不能见上一次面。从表2还可以看到,“与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的均值仅为0.45,“在课程学习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的均值仅为0.494。这说明在样本 MPA 学生中,广泛接受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足一半,有近一半的样本 MPA 学生认为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差别不大。这就表明,本文的实证证据支持已有相关文献中提到的我国 MPA 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的论断。“经过 MPA 学习,组织领导力提升幅度大”的均值为0.679,这表明还有1/3的样本学生在经过 MPA 学习后,组织领导力的提升不大。而国际上最新文献①表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组织领导力对 MPA 毕业生非常重要。这说明我国 MPA 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满足国际化的时代要求。
MPA 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国内已有关于 MPA 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 MPA 教育的历史、现状、发展与不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的分析与论述,并指出了我国 MPA 教育的培养模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然而大多数国内的研究论断缺乏实证证据的支持,和国际上关于 MPA 教育的研究相比,国内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因此,本文在国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一项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 MPA 培养模式中各环节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弥补了目前国内 MPA 实证研究的缺乏。实证结果显示:(1)在样本 MPA 学生中,和校内外导师见面的频率非常堪忧。超过92%的 MPA学生和自己校外导师每两周不能见上一次面,超过81%的 MPA 学生和自己校内导师每两周不能见上一次面。(2)在样本 MPA 学生中,广泛接受案例教学的比例不到50%;有近一半的样本认为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差别不大;还有1/3的样本认为自己在经过 MPA 学习后,组织领导力的提升不大。(3)在课程学习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帮助 MPA 毕业生找到满意度高的工作。而如果 MPA 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将显著拉低 MPA 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4)组织领导力的提升能够帮助 MPA 毕业生找到起薪显著更高的工作;在 MPA 培养过程中,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管理制度、奖助学金制度、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可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参加相关的学术界或行业界赛事的机会”等支持环境,能够促进毕业生找到起薪显著更高的工作。(5)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的 MPA 毕业生并不能比一般高校 MPA 毕业生得到更高质量的工作。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已有相关文献中提到的我国 MPA 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的论断获得了本文实证证据的支持;另一方面,支持环境、案例教学和领导力的培养这些培养模式中的不同环节如果做得不好,将会对 MPA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保证 MPA 教育具有核心竞争力,MPA 的办学机构在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强如下方面的建设:首先,加强案例库的建设。要想进行案例教学,充足的案例库是前提,但案例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MPA 教学机构应该将案例库的建设当做一项常规而重要的任务长期来抓,发动教师和学
生一起参与案例的收集与整理。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在收集与整理案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节省成本的同时扩大产出。其次,加强国际化的建设,从全球的视角来打造中国的 MPA 教育。目前公共管理早已跨越了地区限制,具有显著的全球化特点。因此,众多研究生教育强国在 MPA 教育改革上都开始加大国际化、多元化、后现代、领导力等元素的融入,期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全球化的领袖。对于中国的 MPA教育而言,显然有必要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师资、课程与案例、招收国际学生等把握国际最新动向,提升学生全球化视野的领导力。最后,国际上很多文献强调跨学科教育因素对现在 MPA 教育的重要性,遗憾的是由于本研究所用数据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续研究有必要加强对 MPA 教学中跨学科因素的分析,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MPA培养模式与就业状况关系实证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MPA学位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