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能不能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用尽可能少的化石能源的使用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能不能使我们重归自然、亲和自然、适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些都是当今建筑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人、建筑、气候大系统出发,对被动式建筑的概念内涵、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及目标、设计过程及基本方法、设计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三个维度建立了被动式建筑的基础理论体系,使得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研究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和融合。本文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式建筑是指针对地域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通过建筑设计方法体系,以保证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地域建筑风貌和传统生态经验的传承,同时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实现能源节约目标的建筑。被动式建筑基于全新的自然观、科学观及建筑观的基础之上,寻求人、自然、建筑的和谐统一,不将建筑物当作孤立、静止和单纯的建筑本体来看待,而是将建筑当作气候、地质、水文、植被、医学、建筑物理学等学科大量信息的集结体,将焦点深入并锁定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强调通过被动式技术的使用以实现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及低碳建筑所设定的目标,从而成为实现上述建筑类型的根本途径。被动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2)被动式建筑设计目标包括功能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被动式建筑的功能目标在于通过适宜技术的使用,获得最为舒适的建筑环境;经济目标体现在基于全寿命周期来分析建筑成本及收益;环境目标在于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目标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代内公平主要是通过关注农村被动式建筑的推广;代际公平在于被动式建筑的低能耗性,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后代享受人生态环境质量的权利,也在于建筑地域文化的传承。
(3)基于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被动式建筑整合设计方法和整合设计过程。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是建筑方案设计、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等多专业协同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了设计前期、方案设计阶段、扩初阶段、施工图阶段、投标和施工阶段、建筑的使用阶段、入住阶段。最后,从布局规划、体量造型、围护结构、采暖及通风、自然采光等方面论述了被动式建筑的设计策略。
(4)针对实践中被动式建筑设计标准缺乏、政府对被动式建筑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从价值论层面上回答了被动式建筑“怎么样”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判断方法,初步建立了被动式建筑设计微观评价模型;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初步建立了被动式建筑的宏观评价模型,测算其对宏观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旨在解决如何将被动式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被动式建筑设计理论既是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理论结晶,也是逻辑发展的必然。
7.2 后续研究内容展望
被动式建筑设计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被社会所逐渐重视的研究对象,因此,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其进一步研究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应针对不同气候区,给出被动式建筑设计标准、设计策略及评价体系。
(2)被动式建筑的经济分析,是后续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必须着力关注的问题。
(3)如果没有规范标准的监测,被动式建筑设计将无法有效完成。因此建立全面的被动式建筑评价体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