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2-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留学生论文文章《我国经济周期中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留学生论文范文, 对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经济主体一般都是民营经济的活动(这与中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发达国家中很少会有“民营企业”的说法,“民营企业”的概念也没有被明确界定。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入,对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非国有经济成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正式成为非国有经济的主要力量。目前,民营企业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涉及三农问题、就业、社会稳定等社会政治问题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虽然民营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却与其现阶段的地位极不相称,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巨大“瓶颈”。而依据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制度存在的根本目的。一般来说,通过增加或者创新有效的制度可使市场上的交易成本降低,从而达到“帕累托改进”。从理论上讲,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企内部控制和外部融资市场制度的供需不平衡。具体而言,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体制,尤其是作为企业主要渠道的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存在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这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上述问题纳入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则有更大的研究价值。民营企业相对缺少国家战略发展指导,经济上行时盲目扩张,缺少经济下行时的准备,成为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经济危机中,容易出现信用危机,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刚刚解决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矫枉过正是其审批贷款政策的必然选择。此外,近年来连续经历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民营企业先天的不足、垄断地位获取大型项目的稳定利润、央行贷款额度的限制、内部审核机制的约束都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于民营企业融资容易形成顺经济周期信贷政策,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需求。 本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通过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现有融资体系的状况,结合经济周期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分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中出现的诸多供给不均衡问题。提出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融资体系,并着重讨论这个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作用,同时建议政府需要采取的措施。
1.2 国内外民营企业融资研究文献综述
对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经济主体一般都是民营经济的活动(这与中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发达国家中很少会有“民营企业”的说法,“民营企业”的概念也没有被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国外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属于中小企业的,在企业融资问题上国外学者往往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在这里,本文把这些文献研究都看做为民营企业融资相关理论研究。 针对中小企业纷纷陷入融资困境的状况,国外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itigliz&Weiss,1981)[1]指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的存在是出现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构建了 S—W 模型。他们指出,“惜贷”、“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产生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并导致银行贷款质量恶化。斯特拉恩、韦斯顿(Stranhan&Weston,1995)[2]认为小银行在合并之初,由于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增加了对小企业的贷款;但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其会不断增加向大企业提供贷款,所以必然导致对小企业的贷款比率的下降。贝斯特(Bester,1985)[3]则提出了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弊端的一种贷款风险甄别机制——引入贷款抵押,从而可以实现信贷市场上的分离均衡。日本学者青木昌彦(1995)[4]认为两类谬误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而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银企信息沟通不畅是造成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他专门阐述了公司治理和融资渠道的问题,分析了中小企业应如何选择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方式,认为各类中小企业在不同商业周期中内源融资能力会有差异,而且如何选择合适的外源融资来源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Berger(1998)[5]研究结果表明,美国 IPO 企业中,有创业资本投资背景企业的资产平均规模为 1600 万美元,没有创业资本背景企业资产的平均规模则高达 2300 万美元;相对 IPO 融资,利用公开债务融资企业的资产规模更高,其资产不少于 1.5-2.0 亿美元。哈霍夫、高亭(Haehoff&Korting,1998)[6]认为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也即是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能性和贷款条件),就必须要改善银企间的借贷关系,其中一种不错的途径就是发展“关系型借贷”。柏林和梅斯特(Berlin&Mester,1998)[7]对“关系型贷款”
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认为它可以“利用银企间的长期融资关系来尽可能地减少中小企业的借贷风险”。伯杰与尤德尔(Berger&Udell,2002)[8]认为,为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提高其贷款的可获得性,可以密切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非标准化的关系,即可以通过“关系型贷款”解决银企关系中的“软信息”问题,从而达成融资交易。
2 民营企业概述
2.1 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是我国特有的概念,不是一个法定概念和经济学的专门术语。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长期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私营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后,为搞活经济,新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尤其是私人投资的私营企业得以成立,并快速发展壮大。为区别建国前那些私营企业、回避私有化争议问题,业界和学者提出了概念较为模糊和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新名词。由于私营经济、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概念应用越来越广,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民营企业定义。总体上,民营企业具有相对明确的概念。民营企业,也简称“民企”,属于公司或企业的一种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民营经济分为广义、内资和狭义民营经济三个层次。剔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剩余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属于广义民营经济;广义民营经济减去港澳台及外资经济成分的剩余部分则属于内资民营经济,它包括集体、个体私营及其它混合经济;而狭义民营经济则是指个体、私营经济。在本文中,这些概念在不同场合可能均有所涉及,如分析不同经济周期中的民营企业融资,可能会用到广义民营经济;分析具体行业、企业的民营企业融资,又可能用到内资或狭义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具有多重的划分标准,考虑到选择不同口径的概念是为了理论分析的需要,本文在分析时对民营企业划分也可能采用多重标准。这里,本文给出了我国现行的统计框架内民营企业最宽泛的外延,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联营、外资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等企业中的非国有成分,具体如表 2.1 所示。
2.2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形成时间比较晚,基础比较单薄,规模较小(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同时又受到国家政策、金融信贷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与国有企业相比,差距悬殊,其主要特点如下:
(1)投资规模较小,涉及行业广。2002 年民营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金仅有 94 万元,此后逐年增长,增至 2012 年的 286.46 万元。但总体上,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仍较低,所需投入相对较少。单个企业的投资主体数量较少,主要是单个自然人或家庭(族)成员共同出资,股权十分集中。民营企业不仅投资规模小,而且建设周期较短,资金周转快,投资回收相对较快,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大批民营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几乎涉及到具有竞争性的各行各业,尤其是轻工业类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批发零售、运输和餐饮等各类服务业。
(2)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企业竞争比较激烈。除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外,大部分民营企业设备简单,设备科技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产品的科技含量少。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产品同质化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同业企业多,市场经常非常激烈。
(3)生产经营灵活,经营管理较为粗放。民营企业规模小,股权较为集中,产品技术含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民营企业的经营措施应具有的多样性和经营手段应具有灵活性,从而才能确保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尽管民营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对其发展具有必要性,但往往忽视提高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其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较为缺失,组织机构不健全;财务制度、内控制度等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即使有各种制度,没有配备相应的机构或人员去实施和监督,只是流于形式。
(4)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如下特征(具体见表 2.4)。第一,从盈利能力指标看。民营企业盈利能力较强,且不断增强。总资产回报率(利润总额/总资产)和净资产回报率(利润总额/净资产)通常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其值越大,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2000-2012 年,民营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呈逐步增长态势,由 11.39%增至 29.29%,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由 7.36%增至 12.61%;民营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由 4.9%增至 13.24%,国有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由2.87%增至 4.86%。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不仅逐步提高,且好于国有企业的
盈利能力。第二,从偿债能力指标看。民营企业偿债能力总体较好。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是两个衡量偿债能力较好的指标,通常认为两指标越高,偿债能力越好。2000-2012 年,民营工业企业的在 2008 年之前总体较国有工业企业高,2008 年之后较国有工业企业低,且逐年下降;民营工业企业的流动比率均高于 1,且逐年增长,而同期国有工业企业总体呈下降态势。这表明民营企业的偿债能力好于同期国有企业的偿债能力。第三,从运营能力指标看。民营企业运营不断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通常用来衡量企业的运营能力,其值越高,表明运营能力越好。2000-2012 年,民营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均超过 1 倍,由 1.24 倍增至 1.87 倍,国有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由 0.5 倍增至 0.79 倍。这表明民营工业企业的运营能力远较国有工业企业高。
3 民营企业融资相关理论研究
3.1 古典融资理论
3.2 现代融资理论
3.3 金融周期理论
4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分析
4.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
4.2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4.3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表现特征
4.4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5 经济周期中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
5.1 经济周期的概念及类型
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特点
5.3 经济周期与民营企业融资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5.4 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情况
6 经济周期中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以房地产经济周期为例
6.1 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概念界定
6.2 房地产经济周期的阶段分析
6.3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周期分析
6.4 我国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支持
6.5 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房地产企业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分析
7 国际上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支持模式分析
7.1 发达国家或地区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
7.2 国外设立中小企业银行的经验借鉴
7.3 发达国家及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和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7.4 经济周期中发达国家金融支持的政策效果及启示
8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建议
8.1 强化间接融资的主导作用
8.2 积极拓展新型融资途径
8.3 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结 论
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但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却与其现阶段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称,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体制,尤其是作为企业主要渠道的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存在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融资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当下“克强经济”模式下,民营企业很可能面对新一轮经济改革造成的阵痛,所以把民营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纳入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则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为此,本文围绕着“民营企业的界定与特性”、“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原因”、“经济周期与民营企业融资的相关性问题”、“房地产经济周期中的信贷支持”以及“经济周期中发达国家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效果及启示”等问题,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工具,使用 Pearson 相关性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相应的结论。
1、民营企业的融资基本上依靠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的贡献不大。而在外源融资方式中又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特别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民营企业的商业银行信贷融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表现特征总结为融资结构不尽合理、融资环境有待改、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是内外部因素的结果,既有民营企业存活率较低、诚信问题、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抵押担保资产缺乏等内部影响因素,又有银行、政策、制度等外部原因。
2、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做出基本判断,分析了第五轮经济周期的特点,认为此轮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周期运行同步化;通过民营企业短期贷款比例、民营企业新增数量、民营企业盈利情况(纳税情况)等指标的变化对民营企业融资周期进行说明,认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并通过对经济周期与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周期的 Pearson 相关性检验,得出经济周期的变化与民营企业贷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当 GDP 增速上升或下降时(经济周期发生变动),民营企业贷款量也会伴随着上涨或下跌,我国的民营企业贷款量存在着顺经济周期的性质,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信贷政策基本上扮演着经济上行时加大信贷投放,促成经济膨胀直至泡沫产生,经济下行时过快信贷收缩,尤其是对于部分民营行业往往“一刀切”断流,造成这些行业过度波动。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我国经济周期中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留学生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