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总承包商视角下的预制建筑施工进度风险管理研究

总承包商视角下的预制建筑施工进度风险管理研究

时间:2021-01-25 18:16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1-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总承包商视角下的预制建筑施工进度风险管理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范文,在编码过程中发现,这些因素虽然内涵不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与影响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正确理解,对于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保证项目按时完工非常有利。因此,本章在扎根理论识别出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风险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层次结构。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建筑业,也取得了空前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 GDP 为 900309 亿元,同比增长 6.6%,实现了 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其中建筑业总产值为 235086 亿元,同比增长 9.9%。2014-2018 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持续上升,如图 1-1 所示,同时有预计称,2020 年之前,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将保持在 8%-9%之间。多年来,建筑业通过自身不断增长,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投资、消费、内需等多方面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尽管我国建筑业增加值逐年增长,但同时也出现增速下降的现象。虽然这涉及到国家政策、市场行情、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避免与我国建筑业目前现场施工为主、粗放式管理的传统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下,设计建造较为粗放、建筑产品质量不稳定、建设效率低、劳动力需求大,从而导致建设成本逐年增高。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垃圾产生量大、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不能满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给社会和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环保压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值是发达国家的 2 至 3 倍,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不足 5%。面对这种境况,要想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已势在必行。当前,发展装配式建筑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了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在各方共同推进下,从 2013 年到 2017 年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从 1200 万 m2 升至 1.5 亿 m2,年均增长率高达 88.05%;2013 年到 2017 年间,中国装配式建筑规模从 252 亿元升至 3555 亿元。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到 2020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 20%以上,到 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 50%以上。可以预见,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
2014-2018 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统计图
 
  1.2 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传统建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各项弊端,促使我国建筑业面临着升级与转型。同时,装配式建筑作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工程总承包模式是推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进度管理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的主线,然而行业的技术体系、管理机制等配套不全以及进度延误频发等问题给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带来挑战,如何有效地对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进行控制值得研究。因此,本文从工程总承包方的视角出发,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有很大区别,在建造方式上属于一个全新的范畴。一个完整的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至少要经过设计制图、工厂制造、运输存储、现场堆放、吊运装配等多个环节,且各个环节之间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在这一整个过程环节中,存在着众多会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的风险因素,很容易会因为某些风险因素的发生造成严重的进度延误,给整个项目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从设计、生产、运输以及装配施工等阶段全面识别出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因素,以供工程总承包单位对其管理。风险的形成过程复杂,风险因素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来说,其进度风险的产生有可能是风险因素直接导致的,也有可能是风险因素通过影响其它风险因素的发生而间接导致的。也就是说,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不同的传递路径导致施工进度风险的发生。因此,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分析,使得工程总承包单位能够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保证项目按时完工非常有利。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进度延误后果严重。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构件尺寸偏差、设计变更等问题,其造成的工作量都不仅仅是在施工现场就可以处理完成的,而是涉及到装配式建筑建造的整个链条:从构件重新设计、工厂重新下单生产、重新运输到现场按顺序堆放并吊装,会牵涉到一系列人员的调配及工作顺序的调整。因此,在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后,如何准确的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进度风险进行定量估算,以传递给工程总承包单位准确的进度风险信息,值得研究。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对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是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本文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工程总承包方视角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进行界定。基于上述问题,本章首先界定了装配式建筑和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概念,其次在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的概念并分析了形成过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概念界定与分析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实体建造的类型建筑,它实现了将建筑由“建造”的方式升级为“制造”。装配式建筑实体的建造过程并非只在现场,而是先在工厂生产出所需要的部分或者全部构件,并非如传统建筑那样在施工现场完成建筑主要实体的建造。在 PC 构件生产完成后,通过运输车辆运送至施工现场,由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完成 PC 构件的吊装和连接工作,以此建造出完整的建筑。这样一系列紧密结合的阶段性工作,实现高效率地完成建筑的“制造”。按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三种,它们分别是: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和钢结构。在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最主要的装配式结构形式,故本文界定的装配式建筑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繁杂,按照完整的项目阶段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前期决策、规划设计、工厂预制、构件运送、现场装配、竣工交付六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也会存在并行作业。与传统建筑项目相比,装配式建筑中构件的工厂生产和现场装配两个环节取代了原有的现场湿作业,同时在生产方式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装配式建筑不管是从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手段上都比传统建筑更加先进。本文主要从设计、生产、运输以及装配施工这四个主要阶段对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进行详细说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传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包含的子过程更多、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从整体来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深化设计四个阶段。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各专业的前置工作和一体化设计的流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构件深化设计这一过程,构件深化设计是在结合建筑功能性、艺术性、结构合理性、各个环节(生产、运输、吊装)可行性和便利性的基础之上,按照标准规范、拆分原则等设计依据,设计出具有实施性的 PC 构件生产图纸。其中,图纸中要体现 PC构件的连接接口设计,包括连接方式、连接节点、出筋长度、钢筋的锚固和搭接方案等。深化设计是对施工图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将直接影响到是否可以生产出质量合格的PC 构件,进而影响到后期的现场施工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装配式建筑整个建造过程中最基础但影响力非常大的工作。同时,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各专业设计彼此依赖、相互制约,大量的工作如PC 设计、机电设计、室内设计等都需在该阶段过程中准确无误地完成。且如工程总承包单位、构件生产厂家以及各施工分包单位等都需要提前介入,使得各专业之间达到最大限度的配合,而 PC 设计则更是贯穿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
  2.2 工程总承包模式概念界定与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承发包方式,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主流。但是,目前关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概念和定义,相关权威机构给出的解释却有所出入,主要是在承发包的内容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除了设计和施工的一体化之外,有些机构将项目融资、工程评估、运营管理等业务也纳入到了工程总承包的范围之中。鉴于装配式建筑对各专业、各单位之间协同的要求高,本文界定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为“EPC 总承包”模式,其中 E、P、C 分别是 Engineerin(设计)、Procurement(采购)、Construction(施工)的缩写,是指实施工程总承包的单位(EPC 总承包单位)受甲方委托,按照总承包合同约定,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实行全包,并最终提交一个满足功能需求、具备使用条件的建筑产品给甲方。同时,结合目前装配式建筑以及 EPC总承包模式在国内的实际状况以及相关市场情况,可见目前具备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单位非常缺乏,因此本研究采用设计分包的形式将设计任务转包给专业的设计单位进行完成。设计分包单位与工程总承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后,需按照甲方的需求及目标完成相应的建筑、结构、机电等设计。在 EPC 总承包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参与方主要包括业主、工程总承包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PC 构件生产厂家、设计分包单位、施工分包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其中,总承包单位为装配式建筑各参与方的核心,各个参与方之间优势互补,对装配式建筑的建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常,与传统的承发包模式相比,EPC 总承包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甲方所需要管理的乙方单位数量,使得项目合同结构变得相对简单和直接,业主方的管理压力减轻。在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下,EPC 总承担单位在项目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总承包单位不仅要与甲方签订合同,还需要与设计分包单位、PC 构件生产厂家、现场施工分包单位等签订合同,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协调总包单位内部与各分包之间的关系,对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工作负总责。因此,EPC 总承包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能够使整个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按照统一的组织规划进行,能够使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程度不断加强,同时使设计、采购、施工等阶段的工作相互融合、合理交叉、有序衔接,以达到有效控制项目的目的。

  3 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因素质化研究

  3.1 质化研究设计
  3.2 文献研究及资料搜集
  3.3 施工进度风险因素扎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层次结构及传递机理分析

  4.1 风险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4.2 风险因素 ISM 与 MICMAC 模型构建
  4.3 风险因素传递路径及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5.1 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2 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方法
  5.3 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分级及接受准则
  5.4 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项目概况
  6.2 进度风险评价
  6.3 进度风险应对
  6.4 本章小节

  7 总结与展望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然而建设模式和项目管理方法的落后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其在国内的推广。为此,本文从工程总承包的视角出发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识别出 6 个维度、22 个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因素由于装配式建筑在建造方式上属于一个全新的范畴,且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的识别,尚缺乏成熟的研究,因此需要一种探索性的方法对其全面识别。在此基础上,本文对 25 个建筑行业专家以及从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利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最终识别出技术方案、项目环境等 6 个维度、共 22 个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因素。(2)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因素间作用关系及传递机理施工进度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清楚认识这些关系,本文通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与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对扎根理论识别出的22 个施工进度风险因素进行分级分类。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个风险因素共可以分为 7个层级,且每一层级的因素都可以通过不同路径对施工进度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3)构建了工程总承包方视角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模型结合第三章扎根理论分析出的风险因素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包含 6个一级指标和 22 个二级指标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选取了模糊网络分析法(F-ANP)与模糊综合评价(FCE)构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能够确定具有复杂影响关系的风险因素权重,能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专家偏见。(4)结合具体装配式建筑项目案例的案例研究在完成工程总承包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后,论文以房地产开发企业 W 公司 FC 装配式建筑项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为 FC 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1)从工程总承包方的视角出发,识别出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 6 个维度的 22个风险因素,并分析出风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传递路径。(2)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将三角模糊数与网络分析法结合,改进了重要性语言三角模糊数标度并给出相应的计算方法,使得计算出的指标权重既考虑到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又能消除专家主观意见的影响,且评价结果也会更加准确、科学。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总承包商视角下的预制建筑施工进度风险管理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