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建筑论文 > 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

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

时间:2021-01-06 21:22 | 栏目:建筑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1-0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建筑论文文章《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建筑硕士论文范文,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博物馆发展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遗址博物馆建筑产生了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也构成了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复杂性。系统科学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有效途径。系统科学强调整体性,即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出发,综合多种因素来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应对人类发展带来的文化遗产消逝的危机。文化遗产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文化遗产是体现文化多样性的不可替代资源,起着独特的巩固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作用,对于人类了解历史、认识自我、促进发展有着深刻意义。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对文化遗产必须予以严格保护,以实现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的经济、文化冲击之下,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正在遭遇扼杀,地区特色式微,文化灵魂失落。”“千城一面”造成城市特色危机。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的独特记忆,而文化遗产是构成城市独特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别具一格的历史特征,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关系到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的延续。遗址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大型实物遗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痕迹记录,具有重要科学、历史、研究价值,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和凸显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保护与利用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难点之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出土遗址数量巨大。受文化遗产保护强调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性、可识别性的国际保护理念的影响,结合我国遗址保护国情,在国家和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下,促使基于保护和展示利用功能的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也得以快速发展,遗址博物馆建筑逐渐成为主动参与遗址保护和利用、表征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和传播历史文化遗产信息的建筑类型。从 1956 年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遗址博物馆共有约 300 多座,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就新增遗址博物馆近 50 座。“遗址博物馆在我国所有的专门性博物馆中一直占据很高的比例,近几年以来其增加的速度已经高过所有其他类型博物馆,并远高于其他专门性博物馆。”单霁翔则认为,面对城市大型遗址保护,需要重视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注重整体保护、探讨多种保护利用方式并应当重视遗址博物馆的建设。
大量类型多样、形式多元的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建设,为我国探索遗址保护和利用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促进国际、国内遗址保护学术和经验交流,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博物馆也由注重收藏保管、调查研究和普及教育三大职能向复合多元化职能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人与物相结合”和“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休闲娱乐、场所意义呈现出新的趋势,对博物馆建筑提出更高要求。当前,遗址博物馆建筑仍然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除少数建筑师有机会参与多个遗址博物馆建筑项目之外,很多建筑师可能是第一次接触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而当项目完成时刚可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遗址保护观念时,后续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同类型项目。而新的遗址博物馆又由另一批刚接触遗址保护的建筑师来负责,造成了设计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设计效率及质量的降低,甚至造成遗址保护同质化问题的重复发生,对遗址保护颇为不利。在建筑设计中,有些建筑师对遗址保护理解程度不足,或缺乏处理此类建筑的能力,面对遗址保护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对遗址产生了建设性破坏的问题;有些建筑师运用片面的一般历史博物馆或主题公园的设计思维来对待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问题,建筑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导致遗址博物馆与博物馆的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2 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现状
  在西方,遗址博物馆专门性研究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而是结合文化遗产保护规则和博物馆学相关知识,进行探索性设计。原因是:自法国大革命以后,经过广泛争论,在 20 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已达成普遍共识。(1)从理念上来讲,西方遗址保护偏重于遗址与环境的真实整体的保护,修建遗址博物馆多少都会造成遗址环境的扰动;(2)从规模上来讲,西方遗址规模普遍较大,建设遗址博物馆对保护遗址作用不是特别明显;(3)从遗址材料来讲,西方遗址以石质遗址为主,耐受自然风化侵蚀能力强,可以露天保护和展示;(4)从博物馆与遗址保护相结合来讲,196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在《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征的建议》中提出要建立专门的博物馆来进行遗址保护和展示;(5)从城市化进程角度来讲,西方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城市化速度放缓,遗址发现数量有限,也是制约遗址博物馆建筑实践研究缓慢的原因。因此,虽然遗址博物馆建筑也是西方国家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手段,国外更多的是偏重于从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角度采用遗址公园的方式进行遗址保护和展示。尽管如此,国外仍然有很多建筑大师有机会参与到遗址博物馆设计实践中来,如祖姆托设计的古罗马遗址保护棚、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博物馆玻璃金字塔、维勒·费恩设计的建在哈马大教堂遗址上的海德马克博物馆、理查德·迈耶设计的保护奥古斯都时代的“和平祭坛”的阿拉帕西斯博物馆,莫尼奥设计的西班牙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新卫城博物馆等。这些建筑设计作品分布在介绍西方建筑设计的期刊杂志、建筑师作品集、博物馆与展览建筑作品选编等不同的书刊和专业网站之中,从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遗址保护展示与建筑艺术的关系,代表了国外建设遗址博物馆的态度和做法,对研究遗址博物馆建筑起到了借鉴和学习作用。同时,为实现遗址的最小干预,国外也重视研究遗址回填性保护展示技术和文化遗产虚拟展示技术的研究,这些做法对我国遗址博物馆建筑也起到积极的启示作用。

  第 2 章 基本概念的整体性认知

  遗址博物馆建筑是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方式,是综合遗址保护与博物馆使用的复合建筑类型,受遗址保护理念和博物馆职能发展的共同作用和影响。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是人们获得精神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
源泉。保护并展示遗产的价值,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必须强调“代际均等性”,即后代有权利享受与当代同样真实完整的遗产。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际宪章、公约、宣言,用来建立尊重文化遗产的观念,约束和规范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等行为。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巨大的影响。纵观博物馆发展历史,古代博物馆由单一收藏保管功能的低级形态向当代具有收藏保管、调查研究和普及教育的复合职能的高级形态演变。当代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公众共同接受博物馆教育,尊重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博物馆需要承担的责任。博物馆藏品收集、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信息传播的复合职能,让遗址保护和展示走进博物馆成为可能。遗址博物馆作为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措施,应当与文物保护观念的进步、博物馆的发展、时代的期望相适应。研究遗址博物馆建筑,首先应厘清文化遗产保护、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建筑之间的概念和关系。
  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际宪章、公约、宣言(论文以下都统称为“文物保护规则”),用来建立尊重文化遗产的观念,约束和规范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等行为。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利用也应当服从国际文物保护规则和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遗址博物馆建筑从属于建筑体系,又具有遗址保护与展示要求的特殊性,探索融合遗址保护的整体设计观念的建筑理论,有助于认识和指导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进而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局。在古代西方,古物被认为是伟人的创造,搜集古物意味着对伟人的崇拜,古希腊人就有收集庙宇献祭供品和从古墓中收集古代英雄遗物的做法。同时,宗教作为人们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存在和价值的精神寄托,古埃及人认为古器物与古建筑可以看作是接近创世时代神圣文明原型的模式,并且相信这些人工制品具有非凡的神圣力量。而古罗马贵族则因为古代器物具有艺术性而收藏古物。西方早期对古物的收集、收藏孕育了文物保护的萌芽,但范围和内容相对狭隘,保护不够系统,保护的范围局限于可移动的艺术品,呈现零散的、局部的、自发的状态,对古建筑、古遗址的整体保护观念还没有形成,但古物收藏可以看作是文物保护的发端。
  2.2 博物馆的发展与演变
  博物馆现象最初发端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和纪念意识,由此产生了对珍稀物品的收藏和对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遗物的保护和利用。凡具有收藏、保管、展示、教育等职能的场馆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博物馆。博物馆的职能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呈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态势,也影响着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奴隶社会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个人对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私人占有,这就让博物馆现象产生成为可能。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孕育了欧洲博物馆的产生。在古希腊文化高峰时期的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将在横跨欧亚非大陆征战中获得的珍惜之物交给亚里士多德进行整理和研究。后期,他的部将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亚历山大博学园,包括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所,还有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缪斯神庙成为收藏、保管文化珍品的崇高殿堂。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的九位女神。汉语中的“博物馆”一词译自英文的“Museum”,源于希腊语的“Mouseion”,含义即是“缪斯的所在地”。古罗马时期,古罗马把在战争中搜集的文化艺术作品、珍奇古物运回罗马城,陈列在寺院之中。如罗马皇帝维斯佩基安的“和平圣殿”因收藏了许多艺术品而成为艺术中心。与此同时,罗马贵族也大肆收集艺术品,一时间艺术品收藏成风。另外,有点还在花园里展示动物和植物,出现了动植物园的雏形。中世纪时期,神学摒弃一切科学,同经院哲学文化相联系,中世纪教会成为收藏珍奇物品的主要群体,一方面,僧侣成为社会上层精英,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教士传教带回很多异地珍品,让教堂、修道院、教会学校成为收藏文化艺术品和宗教圣物的主要场所。而皇家贵族府邸、富豪庄园成为收藏世俗文物的聚集之地。中国古代没有博物馆一说。商代,王室贵族多搜集和保存文物于宗庙,周代出现了文物珍品收藏指出,并有专职官员管理。自汉朝将文物藏于“天禄”、“石渠”、“兰台”以后,历朝代都有文物正式集藏之所,在宋朝形成风气,除皇室外,官僚贵族也涌现出一大批收藏家。两宋开始,对藏品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众多与文物收藏和鉴定有关的研究著作,如刘敞的《先秦古器图》、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编纂的《金石录》等。目前认为,公元前 5 世纪鲁哀公为纪念孔子业绩和传播其思想修建的孔子庙堂是我国博物馆现象的历史渊源,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纪念性博物馆。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如西汉时期长安未央宫麒麟阁、三国纪念诸葛亮的“诸葛武侯祠”、唐代纪念开国 24 功臣的凌烟阁、南宋岳飞祠庙、明代文天祥的文丞相祠、清代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等。可以看出,无论东西方,古代的博物馆都起源于收藏珍品。古代的博物馆,在具备收藏职能之始就蕴含了藏品保护的职能,因为藏品任何程度的损坏,都会影响其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保存和利用文物及遗址、遗迹、遗物,这是东西方对待文物的一致性,从寄放的寺庙、教堂到专门的亭台楼阁,形成了古代的博物馆形态,博物馆奠定了最初收藏和保护的最初功能。
甘肃定西旧民居

  第 3 章 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

  3.1 影响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因素
  3.2 当前遗址博物馆建设存在的不良问题
  3.3 问题反思——整体性与遗址博物馆的融合
  3.4 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理念建构
  3.5 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
  3.6 小结

  第 4 章 遗址博物馆建筑空间适用性设计研究

  4.1 建筑空间
  4.2 遗址博物馆建筑选址设计
  4.3 遗址博物馆建筑实用功能设计
  4.4 遗址博物馆建筑空间场所设计
  4.5 遗址博物馆建筑空间适用性设计策略
  4.6 小结

  第 5 章 遗址博物馆建筑环境协调性设计研究

  5.1 遗址周边环境保护
  5.2 遗址周边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
  5.3 自然环境协调性设计
  5.4 城市环境协调性设计
  5.5 社会环境协调性设计
  5.6 遗址博物馆建筑环境协调性设计策略
  5.7 小结

  第 6 章 遗址博物馆建筑技术适宜性设计研究

  6.1 适宜技术
  6.2 遗址破坏性主要原因分析
  6.3 实施预防性遗址保护技术
  6.4 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程序性
  6.5 遗址博物馆建筑工程保护技术
  6.6 遗址博物馆建筑技术适宜性设计策略
  6.7 小结

  第 7 章 遗址博物馆建筑形态适应性设计研究

  7.1 遗址保护与建筑形态
  7.2 博物馆建筑形态
  7.3 遗址博物馆建筑形态的适应性
  7.4 遗址博物馆建筑形态创作方法
  7.5 遗址博物馆建筑形态适应性设计策略
  7.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提出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观念遗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具有历史价值、审美和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遗址保护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当代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展示利用遗址,不仅是对遗址本身价值和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更是发挥其社会价值、促进文化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文化遗产经历了“修旧如旧、忠于历史、保持原貌”,“注重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识别性,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保护文化遗产及其环境”到当代的“整体保护,即不仅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生活状态、文化生态和场所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不同发展阶段。今天,保护思想的发展和保护内涵的扩大,更加注重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让人们不断去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走向和结果。国际文物保护规则强调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应当遵循“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性、可识别性”原则,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思想。博物馆具有收藏保管、调查研究和普及教育三大职能。但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人与物相结合”和“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使得博物馆功能呈现复合多元化趋势,在交流传播、休闲娱乐、场所意义方面都赋有新的内容。博物馆建筑也随着博物馆职能的转变,经历了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形式由古典变化为造型多样,建筑更加关注于服务“物”与“人”,更加注重环境和城市的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期许、民众的愿望,博物馆价值取向的转变给建筑带来了新的巨大影响,当代博物馆建筑注重向功能性、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相综合的整体方向发展。博物馆职能特征让遗址走进博物馆成为可能,遗址博物馆是融合遗址保护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复合型文化建筑,是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方式。遗址博物馆建筑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城市文化发展、遗址地域环境等外部因素,遗址保护与遗址展示、博物馆发展需求等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筑设计涉及问题多元复杂。当前,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束缚、国外建筑思潮的影响,存在着追求建筑形象、忽视遗址保护要求的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肤浅表面化倾向,一方面这是由于看待遗址保护和建筑标志性的价值观念不正确的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缺乏遗址博物馆为什么而建、应传递什么信息、定位如何、技术处理等对遗址博物馆建筑的整体性认知观念是产生此类问题的本质原因。系统科学整体性是认识和解决复杂建筑设计问题的观念。建立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观念,有利于打破孤立、片面、局部的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局限,整体、全面、系统的看待和解决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问题,有助于实施探索和实施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建筑,实现遗址保护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整体认知层次的变化必然带来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使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发展问题融入了更加广阔的理论空间,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可以全面且多视角地展开研究工作。整体性观念对思维方式和理念提出更宽、更深、更广的高层次要求,可以深入发掘出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运用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分析与综合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方法,找到影响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关键性要素,再开展要素子系统的研究,进而综合形成适应于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将会全面理解和指导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探索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理论整体性设计理念建构整体性设计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方法。“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筑”本身都各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将“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建筑”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则“基于遗址保护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就成为一个新的综合系统。该系统将遗址保护与展示、博物馆和人的使用要求相结合,具有核心性、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模糊性和协同性特征,形成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系统框架。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方法设计目标。遗址博物馆建筑的理想目标是为遗址提供保护与展示的理想场所和环境,实现遗址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面对理想目标,遗址博物馆建筑应当首先确定遵循遗址保护原则的具体目标,其次使该目标具有可量化操作的属性,进而采取和利用可实施的技术手段,朝着遗址保护的理想目标去努力。系统结构。建筑系统结构可分为物质功能层、符号能指层和建筑意义层。从建筑结构层级的整体性出发,以物质功能层为基础,借用符号能指功能,激发遗址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意义,将会指导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由低级层面走向高级层面。即遗址博物馆建筑不仅要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物质需要,也要为人们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桥梁,营造出直面历史,思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场所,赋予建筑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