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幼师论文 > 中等职业幼师生职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及团体咨询关系的研究

中等职业幼师生职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及团体咨询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0-12-13 16:26 | 栏目:幼师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12-1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幼师论文文章《中等职业幼师生职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及团体咨询关系的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幼师硕士论文范文,调查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现状以及学习倦怠水平现状,探讨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针对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的特点设计团辅方案,通过提高专业认同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为改善学生的学习倦怠提供依据。

  引   言 

  中职生是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他们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自我评价较低。中职幼师生作为中职生的一个群体,除了具有以上特点之外,他们还是未来教师,还肩负着基层学前教育重任,他们的人文素质、学习状态、专业水平及态度会深刻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探讨中职幼师生的学习状态和专业发展问题很有必要。其中,中职幼师生学习倦怠现象较为普遍,且集中体现在对本专业的认同水平上。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水平反过来又使其当下的学习状态发生波动。此外,学习倦怠现象还对中职教育系统的正常教学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研究中职幼师生的专业认同现状,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预防中职幼师生厌学、辍学情况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已有研究证明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之间是相关的。探讨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改善中职幼师生自主学习情况以及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拓展学习倦怠现象的研究领域,为其更全面深入的探讨积累实证经验。目前,用专业认同干预的方法来降低中职幼师生学习倦怠水平的实践研究比较少见。对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进行干预,有利于调整中职幼师生学习发展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对于改善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也有积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团体干预的方法,通过干预中职幼师生的专业认同,以降低其学习倦怠,帮助其更好的融入中职专业学习,为中职学校改善幼教专业的办学状况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 

  1.1 专业认同相关研究 
  追溯“认同”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 idem,可翻译为相同、相似。研究者从社会学、哲学、民族学、女性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研究,不同学科视野对于认同的理解也不一致。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97)认为认同就是个体与其他人、其他群体或被模仿的人物在情感或者心理上逐渐趋同的过程。这是心理学领域有关认同最早的定义。目前,有关认同的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扩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同研究以及职业或专业认同调查分析上,近年来,随着职业发展越来越细化,有关专业认同的探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专业认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研究,但在专业认同的概念上并未达成一致。国外学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多集中在职业认同上,比如教师,医生,律师,档案工作者。国内学者对于专业认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大学生的探讨上,中职领域研究极少。且对于专业认同的理解也不相同。连榕等人(2005)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所表现出的认可态度以及在该态度下的行动。而安芹(2006)从外部认同和内部认同两个方面,阐释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专业工作中的自身能力和社会价值的认同。王项明(2007)和李慧敏(2008)对于专业认同的概念比较接近。王项明等人(2007)从认知、情感和持续时间三个维度上将专业认同进行了考量,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专业的接纳程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持续探究欲望。李慧敏等人(2008)也从专业认知评价角度进行了分析,在报考专业,对专业学习态度,就业态度三个方面予以体现。从上述学者对于专业认同的不同理解可以发现专业认同的范畴是个体对所学专业的评价和认可,并在与学习过程联动持续的过程当中形成对所学专业积极上进的态度。他们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习当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探讨。综合以上观点,结合本地中职幼师生的实际情况。笔者选用王项明关于“专业认同”的定义  。即: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其所学专业的认可接受,愿意以认真积极的态度行为去学习探究。综上所述,(1)国内学者对中职生的专业认同研究文献相对偏少,对中职幼师生的专业认同研究少之又少。(2)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职生认同现状的调查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及相应对策改善上,笔者拟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尝试改善其专业认同的现状。(3)通过对专业认同有关文献整理可知学习动机、专业承诺、归因方式与专业价值观都对提升专业认同和改善学习倦怠情况有正向作用。笔者拟就中职幼师专业学生为对象,探讨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并尝试对中职幼师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干预。以便填补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干预研究的空白。也为改善幼师中职生学习倦怠情况提供新的探索和尝试。
  1.2 学习倦怠相关研究
  西方学者 Bradley(1969)首先发现了“倦怠”这一词汇,但当时在此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所以并未受到关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临床心理学者Freudenberger(1974)首次提出倦怠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倦怠才正式进入心理学研究视野。倦怠这一概念最早指职场中个体由于应对长期的人际与情绪困扰而身心俱疲,效率低下的状态。职业倦怠一词成为一个术语也是由 Freudenberger(1974)最早提出的:指服务业中,过度工作要求下的个体在应对时出现的的身心异常疲惫状态。他与 Maslach(1974)研究认为职业倦怠现象在助人行业中非常普遍。这一首创性的研究发布后,后续学者对职业倦怠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心理学对倦怠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和深入,研究范围也从职场扩展到学校,有学者开始关注学生倦怠现象,此后开启了学习倦怠研究。在国内,茅育青(2007)研究发现学习倦怠呈现出一种消极疲惫的身心状态,具体表现为反应迟缓,兴趣缺失,焦虑恐惧,注意涣散,情绪紧张,对人对事冷漠,悲观消沉,缺乏活力和朝气,自我贬低等。连榕与杨丽娴等学者选取行为与心理两个角度,通过大面积的问卷调研,探讨论述了大学生群体学习倦怠现象的形成原因。本文选取连榕,杨丽娴,吴兰花(2005)对学习倦怠定义:学生面对学习,兴趣与动机缺失而不得已为之时产生情绪消沉烦躁,试图逃避学习,释放压力,进而感到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目前,  Maslach(2001)的倦怠量表使用最为频繁。MBI 一共设计了 22 道题目,下设三个分量表以测查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缺乏自我效能感。随后根据 MBI 改编发展出以教育机构为背景,针对教育工作者的MBI-Form Ed,测量项目基本保持一致。学者会依据研究被试不同的特征有针对性的调整修改 MBI 量表,以期适应学习倦怠的测量要求。姜芬(2010)研究认为根据专业认同成绩可以有效推断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周静(2012)的研究发现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具有负相关。刘晓丽(2013)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幼师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能够有效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的发生。张容基等人(2015)研究发现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呈负相关。张永亚(2016)通过调查客运专业高职生得出: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自尊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Xie Yu Jin 等人(2019)研究发现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总而言之,通过梳理以上文献,发现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二者相关性研究在不同学校和专业人群中得出的结论较一致,即: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具有负相关,这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是现在仍未发现针对中职幼师生两者关系的探讨。

  2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一般状况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与学业倦怠的相关结果分析 
  3.5 分析与讨论 
  3.6 结论 

  4 研究二专业认同的团体辅导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分析 
  4.5 讨论 
  4.6 结论 

  5 综合讨论 

  5.1  综合讨论
  5.2 不足 
  5.3 建议 

  6 结  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 (1)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年级差异极其显著: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中职幼师生学习倦怠年级差异也十分显著:一年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2)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学习成绩越好专业认同分数越高。中职幼师生学习倦怠在学习成绩上也有极其显著差异,学习成绩越好,其学习倦怠水平越低;(3)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4)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水平能够负向预测学习倦怠;(5)专业认同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升中职幼师生专业认同水平;同时能够显著降低中职幼师生学习倦怠水平。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等职业幼师生职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及团体咨询关系的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幼师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