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12-0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人力资源文章《黑龙江省制造业两个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人力资源硕士论文范文,制造业转型升级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构建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模型的关键要素;另外,要明确双视角的界定,即从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视角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在提取要素时要考虑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两个视角的关键要素。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技术变革制造生产方式,各国战略重点开始再度回归到大力发展制造业。德国引领发展的重点是未来工业的发展和重构,美国关注的是信息化、智慧化的牵引作用,“中国制造 2025”的发展目标也是表明了其要向高新制造转型的决心和信心。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人员胜任水平更高,要构建兼顾研究、策划、生产、把控全面的人才体系。经管人才要有国际视野,对内外环境变化准确了解;技术人才要精通前沿技术、善于创新;技能人员要具备工匠精神、专精专业。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推动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反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协同互动,无疑是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建设工程的黑龙江省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处于制约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层次,具体表现为: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人力资源管理者)与管理对象(技术人员)的沟通效果不佳、企业管理信息化尤其是人力资源信息化程度低、企业战略与人才结构的匹配性等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双方思维方式和专业术语认知不同,双方互不理解,并且企业沟通渠道单一,决策控制与决策管理分离。制约了员工参与创新改革的积极性,进而降低了企业感知市场、客户和技术变化信息做出决策反应的速度及能力。另外,信息化的低水平是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利用产出低的难点,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管理作用甚微,甚至可能增加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是未来企业管理的趋势,高度发达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升级,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并充分覆盖企业全体成员,优化企业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实现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主体是主动发出视角,无论是沟通还是配合都要以他为基准,多种事务性工作的开展多是由工作分析来分配的。但是当今这个社会下,企业单凭这种方式是不能立足于环境的,不能提供长远的发展保证,必须要丰富职能包含和性质。HR 角色正在从传统的“事务型”过渡到“战略型”。HR 开始融入企业的具体业务,在业务融入中深刻领悟企业发展,能够更接近员工真实情况,进行管理,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保驾护航。之后,开始有人注意员工的资源作用度,提请员工获得了一定的工作自由度,并有机会发表意见管理,但并没有真正地从员工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管理,从员工角度来优化企业管理。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再度强调员工视角的企业管理,基于三支柱原理,更详细规整制造业 HR 角色定位,号召企业从员工自我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等方面考虑员工自我管理,对各类员工的胜任力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关注信息化在管理改革中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尤其是沟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对全面分析企业管理沟通,丰富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理论内涵,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升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组织结构理论以及管理沟通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环境下的新要求,以黑龙江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企业调研,联合专家访谈,构建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从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切身利益、个性特征、思维模式对制造业人才的生成和使用进行深入思考,试图站在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双视角来重新审视企业管理沟通,以期看到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全貌。针对调研企业出现的管理沟通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突破、员工自我管理以及信息化程度提升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试图培养出精通管理、深入业务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懂管理常识的技术人才,以期提高管理沟通效率和人才综合素质,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新思路,深刻提升管理水平。(1)理论意义,首先,西方国家有大量管理沟通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一些优秀成果,然而中国研究开展相对较晚,成果产出较少,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相关研究,结合企业现状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对定量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方面的研究多是从 HR 视角进行观察,缺乏从管理对象视角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的研究,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研究同时关注两个视角,不仅对管理主体角色突破做了深入的研究,还创新性地关注了员工的自我管理进行了分析,拓展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研究新的思路。最后,当前,有关于各地区结合细分行业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的资料较少。本文将黑龙江地区与制造业结合研究,指出一系列针对当地和专属行业的沟通优化措施,开拓了地区及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的研究范畴,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研究的针对性和特色性。(2) 现实意义,首先,基于理论研究,结合省级具体情况,提出提升黑龙江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效率和人才整体素质的优化对策,有助于为解决黑龙江制造业管理瓶颈问题提供思路,促进黑龙江制造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其次,本文可以增强黑龙江省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区域规划及人才统筹意识,能为有关政府部门了解黑龙江制造业的人才现状,制定黑龙江制造业人才规划提供借鉴;最后,本文可以为黑龙江制造业各类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如何吸引、保留黑龙江的人才,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生产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新的统一的智能化网络将智能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和制造、设计及服务等。智能制造下的产业模式有两大特点:强调个性化、定制化的小规模生产,将取代以标准化为代表的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生产型制造将着重关注对消费者的服务作用。根据“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黑龙江省的关键要素是制造业,同时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关键。其中,“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 43558 亿元,比“十一五”增长 98.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 70%;产业结构向优化方向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国有私有企业比例不断得到调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研发收入占比提高,新模式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各企业在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把控、市场营销等方面应用自动化的水平缓步提高,企业节能减耗水平提高。但同时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也面临一些问题,企业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速度较慢、企业的决策反应速度较慢、企业运行效率低下、企业成长空间受限、战略创新不足等,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强调模式的系统性,主要有哈佛模式、盖斯特模式与斯托瑞模式三种。哈佛模式由内外部环境因素、企业价值链全流程参与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效果以及产生的长效影响和反馈系统组;盖斯特模式的 4 个部分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在整个系统整合过程中带来的结果,集中在于组织层面和人员管理层面;斯托瑞模式包括组织战略构成、直线管理、信念传递、关键杠杆等 4 个方面。第二种观点认为,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设置为多个参数,不同组织在各个变量上得分会有差异,从而进行分类,形成西方两种主要的模式,分别为成本导向模式和员工承诺导向模式,中国模式则强调的是控制和承诺。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基于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认为该模式存在最佳与非最佳两种类型。在最佳模式中,还存在内部发展型、市场导向型、利诱型、投资型与参与型等不同形式。目前中国学者普遍接受肖鸣政(2006)在归纳总结分析观点后提出的内涵。他认为是指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形成的,大部分企业广泛追随或者采用的一些基本的管理活动、形式。
2.2 理论基础
Dave Ulrich 首次提到该概念模式,经过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开始在各个大型组织中得到实践。事实证明,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式在理论层面丰富了理论研究,在实践层面帮助企业员工管理实现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该理论于 2001 年进入中国,并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重视,并依据中国国情和各个企业自身特点,不断演绎出新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架构模式,其中以华为公司、腾讯企业等为主要代表。普遍的三支柱模式都包含三大部分,只是根据企业性质不同各有侧重。支柱一:专家中心。COE 是该领域的权威存在,拥有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储备,无论是处理遗留问题,还是解决新进状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为企业高层建设服务,自身也是高层,为战略制定出谋划策,发挥人力资源对企业决策支撑作用。接受来自HRBR 的反馈,立足于业务发展和企业特点,制定 HRM 规划,重要组成企业战略。支柱二:HRBR。HRBP 主要是深入业务部门用业务的知识和视角来对业务员工进行服务和管理,他们通常是领域内的全才,处理具备相关的 HRM 专业知识之外,还要通晓企业业务的发展和专业术语。此外,他们通常具备为丰富的经验和沟通技巧,他们主要是协助业务经理对业务人员进行六大模块的管理,并向企业专家中心,汇报企业业务痛点,以协助高层制定企业战略。支柱三:共享服务中心。SSC 是事务处理中心,他们为企业全员提供系统化、智能化、自动式的平台服务与咨询。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智能系统,全流程标准化的跟进与服务,实现管理的规模化,为员工提供定制化、可信赖的 HR 服务。依据人力资源三支柱理论,对文章中阐述 HR 角色的行为形成基础,也从理论中提取出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关键要素。明茨伯格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出组织结构理论,包含 5 种协调机制,即调整交互、直线监理、标准作业、标准结果以及标准技能。调整交互存在于简单组织中或者是复杂组织的简单作业线中,其只要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就可以实现沟通。但该种模式只能适用于一定范围成员中,当人数达到一定阈值时,则需要领导者。领导者通过发布命令并监督工作的完成实现直线监理。随着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中开始出现管理中间层,并逐渐形成了员工的工作标准和相关的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最后随着工作或组织越来越复杂,最后演化为一个协调机制的循环。可以看出由战略主导、运行中心、中间层、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撑共同构成组织。基层人员是运行中心,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有利于防止外部干扰工作。战略主导负责制定战略、代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监督企业运转等,而中间层和技术支持则是确保组织高效运转以及服务高层决策,并管理下属。因此高层管理者的协调机制则是负责资源分配、决策、发出指示、结局争端、建立组织以及人员规划和管理。中层管理者则在中间,借助中间管理线,保证权力的连续性,主要负责在直接监督、收集信息进行反馈,参与部分决策等。技术支持则是通过简化流程等方法来更好促进员工服务。它和管理支撑相互配合,履行通常意义下的职能义务。包含 5 部分的组织结构图,虽然无法表示组织动态,但是却明确的展示工作的分工。不同的组织会因为公司业务和管理方式的不同,而注重不同的部分,出现不同组织形态。一般而言,组织中会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组织结构特征,只有一种的压倒性优势的组织结构是较为少见的。组织结构理论对接下来构建沟通流程图以及分析模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理论基础作用。
3 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的构建
3.1 双视角人力资源沟通模型构成要素的分析与提取
3.2 数据分析与结果
3.3 基于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的沟通流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状况评价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结果分析
4.2 黑龙江省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沟通问题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优化对策
5.1 管理主体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的突破
5.2 提高管理对象主动参与管理沟通的能力和积极性
5.3 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渠道信息化建设
5.4 本章小结
结 论
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源三支柱、组织结构及管理沟通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主成分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以技术人员与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主要沟通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当下黑龙江省制造企业的管理沟通状况做了一个整体调研与分析,共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制造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给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升级带来机遇和挑战,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效率、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效果,构建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与传统的管理主体单视角的研究相比,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在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者视角下,增加了技术人员视角,充分考虑了员工在管理沟通过程中的主要诉求和重要作用。结合管理信息化这一维度,共同构成了沟通过程中的沟通主体和沟通媒介,基本涵盖了沟通过程的关键节点,形成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管理职称和技术支持五个主成分下的 20 个关键要素。同时,通过对管理沟通流程的再设计,进一步阐释了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中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协同互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突破和技术人员的自我管理是双视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的核心内涵,也是解决企业沟通氛围凝重问题,提高员工沟通积极性的关键。HR 要化身为企业的高层决策和基层发展的支持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日常琐碎的行政服务,要成为战略合作者、业务支持者、人事行政专家,使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支撑企业战略、形成的技术认知能够理解员工需求、专业的管理方式能够服务企业发展;技术人员不可忽视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基于员工自我开发平台、企业培训体系以及员工关怀计划,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理解企业战略及变革,提高变革意愿和沟通积极性,成为企业管理的支持者。最后,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升级的关键手段。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安全运行管理体系,构建安全可靠的企业管理沟通系统;制定员工信息化能力考核方案,督促员工提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助于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沟通的效率,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的最优化、集成化控制。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黑龙江省制造业两个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人力资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