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事业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地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最终促进人主体性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传统的知识教授,语文教学仅仅是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语文的学习不在于教师,而在于自己多阅读,自己多积累。这种理解往往是有偏差,不能很好把握语文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学生学习中的体现,同时误解了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因此,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从应试教育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内心感情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快乐,这都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语文;素质教育;人文素养;学生情感
Abstract Education not only enhanc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personality is also the spirit of the place, so i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rouse th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develop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ubjectivity. But in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fessor, language teaching only as a learning tool for language learning is not the teacher, but rather how much your reading, more than their own accumulation. This understanding is often biased, not a good grasp of the language as a spiritual culture is reflected in student learning, while most of the students misunderstood for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a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continue to deepen reform, in language teaching,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hould also be freed from it,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ner emotional experience, attention to student learning fun, which will need to inject more humane care in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 language; quality education; humanities; Students emotion
第1章 人文素养的概论
1.1 人文素养的内涵
对于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学术界的意见没有统一,但是笔者经过整理认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对个体生命的发展、人类生存境遇、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的内在品质。对于人的命运、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它追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灵的完整与美好、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核心,以人的个性的完善与张扬、人的本质的发掘与培育为根本,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人的生命的有序延续与完善为目标的人文精神的修炼和涵养。重视人的完整性,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他的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包括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价值观等个性品质。
1.2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这样表述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新课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在学生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目标主要是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健康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解释“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2、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人格,尊重生命,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胸怀坦荡和宽容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社会和人生。
3、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平和的人生观,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观等一系列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尤其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优秀典籍的学习,关注人类文化,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子,努力在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化性格,养成独具魅力的文化素养。
第2章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2.1 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可以说,“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在对当代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教育界提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呼吁在教育领域内重新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重视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应该走文化内涵发展的道路,并探讨教育在促进人的精神发展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且还要通过基本知识的掌握、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情感的熏陶和精神内涵的重塑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2.2 人文素养是学生人格的需要
在现代高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力,激起人们去追逐和适应外部的物质世界。人们学习和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教会人“如何而生”,而缺乏“为何而生”的教育,导致现代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正如郭元祥教授指出的:“可悲的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忘却了人的生活,忘却了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忘却了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儿童在生活意义失落的教育中痛苦地呻吟着,挣扎着……”。“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因此,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3 人文素养是学生的心理需求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发育高峰,其生理和心理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差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把这个时期称为“危机期”、“过渡期”。这时的学生在身心发展和学习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独立能力、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学生更易受到成人社会的忽视或压制,情感动荡而不稳定;他们懂得一些事理但又不能彻底理解,缺少一种情感和意志上的关爱,使他们的情感和意志相对脆弱。另外,目前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及家长依照分数对孩子的评价很突出,加之学生成绩分化严重,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感到自卑、厌学。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第3章 当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缺失的表现
3.1 人文知识方面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知识基本处于了解状态,缺乏系统的掌握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良好的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要素,是一个人发展成为全面人才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全面的人文知识作基础保证,很难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养成。
3.2 人生价值观方面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基本的价值观念。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的学生较赞同借钱消费;也有很多的学生较赞同拜金主义价值观;也有很多的学生较赞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今天生活的好一点态度;这些都说明学生的价值观尚不明确,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引导。所以这种情况正是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所缺失的也是继续加强的地方,价值观是人品人格的基础,也是立足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表现,语文课程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地方,应该注重这方面教育。
3.3 情感态度方面
人性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人的情感上,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的敬重及对人的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己有的文化知识,而且是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比如在帮助他人方面,学生大多数是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人的。说明都学生己经认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他人的包容还认识不够深刻。
3.4 道德方面
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道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学生的自制力和控制力都没有成熟,所以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加教育和引导。
3.5 审美方面
审美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艺术类作品的审美持赞同态度,但有一部分的学生较不经常阅读文学名著、艺术类书籍。由此可见,阅读课的设置很有必要。语文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审美。
3.6 心理素质方面
合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人的神经系统健康为基础,要求个体能够对客观环境持续做出良好适应,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心理效能状态。就比如考试来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考前处于较紧张的心理状态。为此,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第4章 当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缺失的原因
4.1 语文授课形式
根据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来讲,语文授课通常都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他们认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效果明显。有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采用讲授教学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直接、具体的接受知识,节省时间。还有老师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启发式等。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虽然对于学生的知识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却无法对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例如,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考试做准备;还有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完善。但是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就没有做好更好,所以这也是语文授课在形式上的人文素养培养缺失的原因。
4.2 学校阅读课程安排
适量的语文人文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发展,尤其是对阅读课的排课量加大,目前有的学校设置的阅读课占有一定比例,对人的思维品质和性格完善大有裨益。但是有的学校几乎没有设置,阅读课只好由语文老师自己找时间来安排。这就需要学校有关领导加强对语文阅读课的重视,合理安排阅读课程设置的比例。所以不合理的阅读课程安排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是有很大影响。
4.3 语文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在语文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的一次总要总结,比如有的语文老师采用阅读习惯的养成,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来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有的语文老师按照知识巩固掌握情况,行为习惯修养来评价学生。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处于单一状态,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综合评价学生。而这种方式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是有很大影响。
第5章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5.1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学生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1、课前导言,激发学习热情
课前导言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是经过语文教师精心准备和润色的,在导言的字里行间就应当调动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渴望。
教例:
师:我国古代有许多吟咏“春”的诗句,王安石的诗中有一句是一
生:(齐答)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板书)很好,王安石的这句诗正好包含了一位著名现代作家所写的两篇散文,篇名就在其中,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生:《春》《绿》
师:(擦黑板,剩下春绿两个字)《春》我们已经学过,《绿》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作者是谁?
生:朱自清
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这篇课文。但是这篇课文所写的绿并不是春天的绿,而是秋天的绿。同学们先想一下,秋天的绿是什么样的呢?
生:(思考中)一个同学回答:应该不是小草发芽的绿吧。
师:恩,秋天树叶落了,小草枯姜了,可是有个地方却仍是一片绿意。
生:是潭水的绿。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绿一潭水的绿。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梅雨潭游览哪里的绿,尽情欣赏、品味秋天的绿吧。
可以看出,在这里,教师通过王安石的诗句引出同一作者的两篇散文,既回顾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又带出新课题,让学生始料不及,新鲜有趣。由《春》引《绿》温故知新,以诗引文,创设新鲜有趣的课前氛围。
2、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以《诗五首》中的《钱塘湖春行》为例,学生在充分预习和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某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并让他们讨论回答来深入解读本诗。
(l)这首诗描写的时间是什么?地点在哪里?有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2)想象诗中的场景,画一幅“西湖初春”,再交流看谁画得更准确、生动。
(3)学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何感受和启发?
(4)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春天,文体不限,也可以对本诗加以“创造”。
接下来,同学们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们开始回答问题。
第一个问题:
师:这首诗描写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春天
师:可以再准确一点吗?
生:初春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水面初平、几处早莺、暖树、新燕、浅草
师:那地点呢?你能看出诗人的脚步呜?
生:钱塘江、孤山寺北贾亭西。诗人的脚步从贾亭西到湖东、白沙堤。
师:关于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呢?
生:水面、云脚、莺、树、燕、花、草。云低、莺早、燕新、花乱、草浅等
是景物的特征。
师:同学们,非常好,你们找的很准确。你们觉得诗人描绘的景物逼真吗?你能看出诗人是怎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这些景物特点的?
学生基本上找出了“之初、脚、几处、暖”等修饰词语。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换词的方式与本诗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诗人在描写初春风光上用词的美妙与丰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描写的初春西湖,整首诗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言文化的含蓄之美。
从两个案例来看,在语文课堂中运运用课堂教学的基本含义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5.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文本中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良好的阅读品质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阅读技巧,不断地改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课程标准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汉语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字符号传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方式,凝结着鲜明的个人情怀和文化涵养,表现在:一是作品本身是由丰富的汉文字、汉文章和汉文学组成的,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二是作品本身渗透着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融入自己的思考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三是语文教师要尊重和拓展阅读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品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品格,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曾祥芹教授把阅读运思的四维空间概括为八个字“解文、知人、论世、察己”,即通过阅读作品,使自身的知识经验得以扩充,观念意识得以转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实现自我在量上的扩充,在本质上的提高,在价值上的飞跃。阅读思考的四维空间构成了阅读活动的内宇宙。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5.3 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为了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调查显示,过半的学生语文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得,过于关注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存在单一、片面的倾向。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教学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而应当容许具有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为此,对教师,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新大纲则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l)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改变传统的只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现状,逐步形成以学生平时的课堂答问、作业完成、单元测试、日常观察等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与是否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来评价学生的,它可以激励学生向目标不断迈进,最终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优化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在深刻感悟、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中活跃思维,展示能力,照顾和培养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结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沟通工具,语文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生活中和情感沟通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和载体,但是传统的学习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师只是关注字词句等运用,不贴近实际,缺少人文关怀,所以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缺少情感上的快乐和幸福感,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并让学生在关怀中学到知识,在关怀中感觉成长,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发现知识,从而更好的吸收知识,最后通过这种方式,有了不一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因此,把人文素养与语文教学有机得融合在一起是有必要的,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胡湘梅,李山林.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的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3:119-122.
[2]潘冠海,邓丽冰.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真正回归[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3:51-53.
[3]朱平.论“平民”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4.
[4]杨学龙.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Z5:4-5.
[5]郑维会.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J].考试周刊,2013,21:35.
[6]林创.论语文教学中的历史素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2:135-136.
[7]李琳.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8]陶燕.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9]唐世英.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与构建[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05:72.
[10]杨艳.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D].辽宁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