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08-24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工程论文文章《城市文化视野下的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由于平武境内的羌族等少数民族有以东为尊的传统,所以它的朝向遵循我国古代坐北朝南的传统做法,片区紧邻报恩寺街为城镇主要商业带,其商业氛围对基地影响较大,购物环境相对较好,是基地步行主要人流来源。报恩寺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传统的“珈蓝七堂”的形式,整体具有较强的对称性,沿一条中轴线左右排列开来,并遵循古代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特点,有“小故宫”之称。附属建筑在中轴线的左右排列,有钟楼、大悲殿、华严殿、回廊、御碑亭等建筑,从而呈现出庄严方正、井然有序的气氛。南北两侧以居住为主,对报恩寺街区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报恩寺在结构形式和建筑艺术上都提供了探索明代建筑上下承袭关系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经历了快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城市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举世闻名的成就,但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随之显现出严重的发展危机。截止 2017 年统计,我国人口城市化率已达 58%。城市中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城市人们原有的经济文化形态被彻底打破,城市化发展必将导致人们固有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形式的变化,但是仍然只有在城市街巷的各个角落才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多多少少因为重视程度不够、保护的力度太弱或管理方法不当导致现在处于衰退的状态,以无人问津或拆除重修的简单方式留存。现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则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历史文化这一方面。历史街区中文化的积淀、各地传统风貌的体现都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方面,因此在今天,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民众都越来越关注。但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尤其突显。历史街区的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当代,继承与创新的多重矛盾。在缺乏引导的现状中,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出现危机。在我国发展背景下,历史街区已经成为各城市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极具独特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的组成区域。但是在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控制和引导中,由于一些历史街区建设所在地的法定文件诸如没有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对于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开发的针对性不明显,使得一些历史街区的城市整体风貌逐渐失衡,街区文化特色逐渐落寞,导致历史街区的保护无法得到合适的保障。然而我国历史街区作为传统城市空间有机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呈现出外部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更重要的是包括蕴含于外部传统城市空间形态下的社会的发展变迁、历史的发展演进和文化的发展传承。历史街区的发展走向与自身存在价值,不仅仅是只针对于传统上的街巷、肌理等各种物质形态的描述,更是对于民族文化、制度措施、地域特色、世代生活在此处人们的价值观、思考方法的深度剖析。由此,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深入硏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1.2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基于文化的视角,根据历史街区均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历史文化的式微问题,探索寻求保护历史街区文化的有效策略,并以平武县的西城门和报恩寺历史街区为例,根据现状问题探索提出“4PS”的保护模式,制定详细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为其他历史街区文化的保护提供借鉴。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处于一个失衡状态。特别是对于历史街区文化的保护较为薄弱,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空间载体,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使命,但在近期的城市建设中,历史街区的文化逐渐被忽视甚至遭受破坏,因此,历史街区的文化重拾任务迫在眉睫。当下城市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而历史街区中文化的积淀、传统风貌的维持程度都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所缺失的精神层面的重要“营养液”。而历史街区的价值走向和文化底蕴是对于民族文化、制度措施、地域特色、世代生活在此处人们的价值观、思考方法的深度剖析。为了找回城市历史街区的文化,减弱甚至消除历史街区的文化复兴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多重矛盾,本文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深入硏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来说具有非凡意义,对平武县报恩寺和西城门片区的保护策略可实现平武文化的复兴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找回平武人的记忆,并对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以及文化的振兴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平武县在城市的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濒危现象。白马藏人剪纸、白马藏人织麻布工艺、织花腰带工艺、擀毡毛帽工艺、平武套枣制作工艺以及平武陈年梅线制作工艺等传统美术或传统技艺都存在濒危现象,此时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其二,历史街区的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缺乏力度,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报恩寺内多处木制门框以及柱子被虫蚁侵蚀,西城门的城墙大片脱落,显得伤痕累累。由于过度开发等因素,使得两处街区逐渐出现历史文化式微、传统风貌特色缺失现象;其三,建筑风貌不协调,历史街区缺乏特色。两处历史街区的建筑质量以及建筑高度凌乱不一,新建区与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以及棚户区存在较大的风貌差异,现在街区较为凌乱且缺乏特色。其四,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以及文化的建设不足。历史街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性的建设更是缺少,街区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抓住平武现状问题,才能纲举目张,重拾平武县历史街区文化。
2 城市文化与历史街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城市文化又叫做都市文化,概念较为广泛,包罗万有。城市形象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内涵文化,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维系城市社会秩序以及协调社会活动的观念系统。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漫长历史过程中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果。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就显得尤其主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将文化融入到城市的实际生活中,就会出现文化餐饮、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配套等具有文化意义的城市功能。才会让城市富有灵魂和活力,不再只是一座让人生存保证基本生活条件的躯壳。当前,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城市的竞争力逐渐倾向文化、人才、知识创新等竞争,拥有独特文化的城市就占据了竞争的优势。而平武县的城市文化就是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核心要素的统称。在精神文化方面,平武有着悠远的历史,且平武县以少数民族为主,主要有氐、羌、藏等民族,这些民族地域特征明显,始终传承着少数民族的精神文明和传统习俗,在氏羌民族在内迁、接受佛教、道教信仰以前,主要崇尚巫术、敬祀鬼神,保留着独特的原始自然崇拜。以及平武一直延续至今的剪纸文化、咂酒工艺 、制蜂蜜酒工艺、织麻布工艺、套枣制作工艺等工艺文化也是平武县的文化精髓。在物质文明方面,平武县主要是存在着以报恩寺和西城门为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保护遗址,这不仅承载着平武人的记忆,也见证着平武县的发展历程。1933 年通过的《雅典宪章》首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我国是在 1986 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的。历史街区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集中地段,它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质”。然而,针对普遍现状,历史街区又是文化式微、物质空间衰败、交通组织紊乱的地区。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和现代城市的大规模扩建下,面临着文化继承困难、特色保留不当、街区风貌失调等问题,文化的认知度也越来越低,逐渐出现文化失活的现象。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是由单体建筑到街区成片的过程。2002 年根据 2000年制定并发布的法律文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基础上,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上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求,要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保持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使得保护更加深化。2003 年我国颁布了《紫线管理办法》,通过调整划定的现有紫线范围,在紫线范围内禁止一切建设活动,因此逐步强化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历史建筑的保护。2004年我国又建立了新的土地开发管理机制。建立了综合的土地管理模式,为历史街区的管理提供保障。到了 2005 年,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治理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宏观保护,即核心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社会生活规划等;第二个方面是中观保护,即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保护,具体包括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外观以及景观环境等,通过保留、维修、整饬等方式对建筑进行保护;第三个方面是微观保护,即景观节点设计以及小品的布置和设计等。在国外,街区保护的先行者名副其实是英国。英国历史街区在兼顾开发商业模式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街区的原来风貌和当地文化,重视规范化街区保护。1967 年,英国正式出台了《城市宜居条例》,使得真正意义上强制性的保护了各地具有历史特征和文化价值的街区,并引出“保护区”的系统概念。1990 年,英国相继又一次发布了《(登录建筑和保护区)规划法》,此规划法除了给出登录建筑和保护区的定义和法律程序外,还包括新的开发、拆除和改进,以及加大了公众参与的力度,各地方政府把街区的保护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活动”,让当地的居民参与进来,使得街区的保护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公众共同参与。同时规划法增加了产权和财政资助等内容,使得街区的保护更加完善。
3 平武历史街区现状特征分析与发展问题梳理
3.1 街区概况
3.2 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3.3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3.4 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5 街区问题梳理
3.6 平武街区发展潜力
4 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研究
4.1 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4PS”构成及实现
4.2 平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4PS”模式连锁关系
5 基于"4ps"模式的平武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5.1 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和原则
5.2 保护层次与对象
5.3 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
5.4 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5.5 西城门片区保护与更新具体措施
5.6 报恩寺片区保护与更新具体措施
5.7 传播与实施保障措施
6 总结
西城门和报恩寺是平武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兴起,西城门和报恩寺片区的街区环境、沿江道路景观带的设计受到重视,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一些处于核心保护区的历史遗留建筑和具有一定价值的街巷的保护被忽略。近年来,平武发展速度较快,西城门和报恩寺片区整体风貌被破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差,街区文化也逐渐消逝,保护和更新工作刻不容缓。文章在西城门片区和报恩寺片区和相关历史文化街区文献资料的调研下,针对在文化视角下的西城门与报恩寺街区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总结现状问题。现存的问题也给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延续街区文脉特征,重塑街区品牌形象,并使得街区文化融入居民生活,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与难点,结论总结如下:(1)平武县西城门和报恩寺片区历史街区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通过对西城门和报恩寺的历史研究发现,报恩寺、西城门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研究意义。但目前街区保护遇困,更新不利,其文化不仅没有得以传承和发扬,反而出现式微现象。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大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痕迹减淡;氐、羌、藏等民族人口外迁,地域民俗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濒危现象,平武人的地域文化情怀逐渐稀释,并正在走向落寞。(2)街区现有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对于文化的振兴和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清晰度较低。通过国内外著名历史街区研究文献综述来看,相对于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历史文化街区,西城门和报恩寺片区的保护与更新缺乏保护总体思路和制度保障,面临着保护体制和更新模式不够完善的问题,街区问题的解决缺乏积极性和科学性。(3)研究发现“4PS”模式是适合于平武县西城门和报恩寺的最有效模式。从历史街区现状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西城门和报恩寺片区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历史街区文脉缺失、整体风貌失调、功能结构单一,在发展中没有融入城市文化特色,并且街区的保护更新策略规划滞后,改造理念不够创新,对街区的现状问题研究不深入,保护思路不明确。而“4PS”模式,即城市文化品牌定位(Brand Cultural Position,BCP)、城市文化价值定位(Value Cultural Position ,VCP)、城市文化功能定位(Function CulturalPosition , FCP)、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定位(Strategy Cultural Position ,SCP)的“4PS”研究模式。该模式通过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出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措施。明确保护思路,明确保护目标和定位,一是要修复历史遗迹,保留街区的原真性;二是要丰富街区功能,发扬当地特色文化,激发文化活力;从统一协调街区风貌、建筑分级保护、复兴街区文化活力、打造文化特色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总的来说,文章通过研究街区历史,对比分析国内外案例资料,以研究城市文化与街区保护更新为总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和更新西城门片区、报恩寺片区的具体措施,为平武乃至四川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提供借鉴。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城市文化视野下的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工程论文栏目。